柞蚕新品种早秋214及其推广利用
时间:2022-11-11 11:16:27
来源:网络
浏览:104次
早秋214柞蚕是由辽宁省蚕业研究所采取柞蚕化性综合条件逆向选择技术、保育繁种季节变换模式和杂交优势利用等多种方法,历经13年精心育成的高产、优质、抗病、抗寒、耐粗饲料、蚕茧解舒性能好的柞蚕二化地区一化性新品种。该品种的育成和应用,不仅有利于保护蚕场资源、防止水土流失、改善柞蚕生产布局、提高柞蚕生产能力,而且成功地将我国柞蚕生产区域向北方安全推进5个地理纬度,生产规模有望扩大2~3倍。该品种曾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特征特性 早秋214柞蚕幼虫淡黄色,体背姜黄色,体侧香蕉黄色。蚕茧淡灰褐色,早秋结茧后极少羽化成蛾。雌蛾桂皮棕色,雄蛾淡棕叶色。健蛾率和产卵量高,单蛾产卵数290粒,孵化率高达97%。春季龄期50~53天,秋季龄期43~50天。耐粗饲,取食活泼,容易饲养,只要不吃光柞叶,就不会发生跑坡窜枝现象。对蚕体脓病、软化病初蚕蛹微粒子病均有较强的抗病能力。缫丝试验结果显示:茧丝长986.45米,解舒丝长661.32米,解舒率67.04%,回收率61.09%,出丝率6.78%,丝干重58.08克,纤维重量100.86克,丝质优良,手感柔软,具光泽。 2.产量表现 化性稳定,一化率高达99.57%,高产性和稳产性好。2001~2003年在我国北方5个省(区)、16个市(县)、38个乡(镇)早秋214共计饲养26890把,平均每把秋蚕产茧772.4公斤,比对照品种增产蚕茧36.2%,增产蚕丝15.5%。同期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早秋饲养94把,平均每把秋蚕的产茧量高达862.0公斤,比对照品种增产23.3%。实地调查和统计结果显示:每把秋蚕的蚕茧和缫丝共计增加收入2490.14元.其经济效益颇为显著。 3.放养与制(繁)种技术要点 蚕儿发育整齐,结茧较快,应该早移蚕、早窝茧。要及时剪枝换树,确保良叶饱食,以促进蚕体健壮。在5龄期第3~9天内食叶集中,要适当稀放。对二把场和窝茧场可不选择树种和树龄,但要根据蚕场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调配,以利于保护蚕场的生态环境,提高蚕场资源的利用率。早秋配制单交种时,883×932的蚕体较大,比四青×吉黄的龄期略长,蛹期积温能高出15℃左右,因此必须早收蚁、旱出库,以确保配制四元杂交种时成虫期恰好相遇。务必及时剪移、选蚕、提蚕,以提鬲种茧质量。在冬春两季保种期间应特别注意防止人为混杂,以利于翌年早秋制种的规范性和彻底性,为夺取高产奠定良好的基础。 4.适宜放养地区 多年来的科学实验与生产实践表明,早秋214及其亲本均有较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在我国柞蚕二化一放地区都可饲养,特别是在东北三省饲养更为适宜。在北方寒冷地区的佳木斯、牡丹江、宁安、林口、海林、鸡西等市县均已饲养成功,并且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