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白冠病病因分析及综合防治措施

时间:2022-11-12 10:07:50 来源:网络 浏览:84次
    鸡白冠病是由寄生于鸡体内的卡氏白细胞虫引起,该原虫寄生于鸡的红细胞和单核细胞而使鸡出现贫血性疾病。吸血昆虫库蠓和蚋通过叮咬鸡传播病原,是主要的传播媒介。一般在夏末和秋季高温多湿的7~10月份多发,由于夏季降雨量较大,其温湿度条件利于库蠓和蚋的孳生,因此在多雨水涝的年份或温暖潮湿的季节发病率明显增高。雏鸡、成鸡、产蛋鸡均可发病,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应引起广大养鸡户的重视。    流行病学 本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常在7~10月份发生流行,这是由白细胞虫的生活史所决定的。其生活史分为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个阶段,有性生殖在终宿主库蠓或蚋体内进行,大约需3天,生成有侵袭力的孢子出现在库蠓或蚋的唾液内,通过它们再次叮咬或吸血侵入鸡体,并开始裂殖生殖,引起鸡群发病。    在3~6周龄的雏鸡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育成鸡发病后死亡率较低,产蛋鸡出现一定的死亡率,发病鸡群产蛋率下降幅度5%~20%不等,严重者高达55%。产蛋率正在上升的鸡群、上升停止,甚至略有下降;软壳蛋增多,蛋壳有红色颗粒。鸡冠、肉垂颜色变淡,逐渐变为苍白,鸡冠上有红色颗粒,排黄绿色稀粪;眼结膜苍白。本病的潜伏期6~10天,发现症状后1~2天可致死亡,但本病病程不长,若治疗及时,7~15天可很快治愈。    临床症状 以鸡冠、肉垂颜色变淡、苍白、产蛋率下降、脚软及排绿色稀粪为主要症状。病鸡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羽毛松乱,机体消瘦无力,经常卧在地上,接着出现零星死亡,日死亡率1%~2%,大多病鸡死前抽搐和痉挛,个别鸡死亡前后口流黏液或口鼻出血;鸡体贫血、消瘦,鸡群中约有10%~20%的鸡表现为鸡冠和肉垂苍白,有时见冠髯根部苍白,上部为黄色或白色。蛋鸡产蛋率急剧下降,产软壳蛋、薄皮蛋。部分发病鸡可发现腹泻,排出青绿色或黄绿色稀便,常有血便发生。有的死亡鸡口流鲜血。有的脚软或轻瘫。投以氧氟沙星、新霉素、恩诺沙星、环丙沙星等药物往往无效。    急性病例则突然死亡,无明显症状,咳出或从嘴中流出带血痰液。病程稍长的,精神不振,肿头或肿眼,食欲下降或不食,鸡冠苍白,拉绿色粪便,产蛋鸡产蛋减少甚至停上。    病理解剖 病鸡血液稀薄,颜色较淡,不易凝固;肌肉色泽苍白,胸腿肌肉、胰脏、肠管外表面,心、肝、脾脏表面及腹部皮下脂肪表面有许多粟粒大小的出血小结节,界限明显;肝脏肿大,有时出现白色小结节,脾脏肿大2~4倍,有出血斑点,灰白色小结节,并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有的病死鸡的腹腔内有血凝块或黄色浑浊的腹水,肺明显郁血,气管内有血样黏液,肾脏肿大出血,心肌有出血点和灰白色小结节。病鸡有的可见输卵管黏膜有红色出血丘疹。    实验室诊断 一般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解剖变化可基本确诊,若要进一步确诊,可进行实验室诊断:取病死鸡的血液及脏器小结节、病灶做成涂片,姬姆萨染色,高倍镜检,可发现红、白细胞内有裂殖体及大小不等的圆形配子体,以及血浆中的紫红色圆点状的裂殖子。在血液中可见有梭形的,也有少数为椭圆形的白细胞虫配子体,可确诊为鸡卡氏白细胞虫病。    综合防治    预防措施:白冠病的传播媒介为蠓和蚋,为切断传播途径,建议在流行季节,养鸡户可在鸡舍内外、纱窗按0.003%浓度喷洒对鸡毒性较小的农药,如溴氢菊酯或喷洒0.2%的马拉硫磷等药物;清除鸡舍周围杂草,垫平臭污水沟,减少蚊虫孳生,切断传播途径。    治疗措施:该病确诊后,应立即进行治疗。发病鸡群用的0.3%磺胺二甲氧嘧啶或0.1%的复方新诺明或0.5%泰灭净拌料,连用4~5天,停2天,再用4~5天,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注意拌料要均匀,以免拌料不均引起中毒。另外,可在饮水中加入 0.1%的小苏打以缓解磺胺类药物的毒副作用。同时每升水加3~5毫升的维生素k3,或将维生素K3粉拌入饲料(5毫克/千克),连用10天,以缓解患病鸡只的出血症状。若为颗粒饲料,需通过饮水给药,可将25%的水溶性泰灭净,每袋50克,配水125千克,连饮8天,同时加入禽乐328W2(4克/升水),效果较为理想。    如病鸡食欲减退或废绝,可用盐酸二喹啉,每支1毫升(含药0.25克),每只鸡胸肌注射0.25毫升,每天一次,连用4~5天。同时应在鸡舍内外用2.5%的溴氢菊脂以3000倍水稀释喷雾消毒,以杀灭库蠓、蚋等昆虫,连续1周,并在鸡舍门窗上钉上纱网,以防库蠓进入。    总之,消灭库蠓是控制本病的重要环节。另一个要点就是要早发现,一般在疾病即将流行或正在流行的初期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当虫体己大量侵害血细胞的后期治疗,效果一般不好。治疗本病的药物以泰灭净效果最佳。
评论
评论
发 布

《鸡白冠病病因分析及综合防治措施》内容对您是否有用,请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