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南美白对虾疾病防控要点

时间:2024-06-25 13:11:22 来源:网络 浏览:117次

   虾病暴发与病毒感染没有绝对的关系;病虾的致死原因应是细菌(弧菌)而非病毒;病原菌相的变化和其致病力的强弱与虾病的暴发及病虾的死亡有着绝对的关系虾病难治是南美白对虾养殖中一大瓶颈。虾的生活环境与生活习性决定了虾病防重于治,否则等到大量发病时治疗一般为时已晚或者即使花大力气控制住也可能得不偿失,毫无经济效益可言。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虾病做逐一探讨,希望能够对虾病的防控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一、认识虾病大家都知道导致虾病的病原体主要是病毒和细菌,但这些病原体致病的"病因"又是什么呢?许多人认为:(1)是环境污染,但是在某些养殖季节,如2007年的夏季,养虾大多养得不错,发病较少,难道污染的问题在这段时间内就不存在了吗?(2)是天气,但是在同一地方,特定时间内,放同样的苗,同样的管理,同一个养殖者的相邻两个池塘,可能有一池成功,一池失败的情形发生;(3)"池塘老化",同样的池塘在不同年份养殖效果差异很大;(4)虾苗质量,尽管虾苗的质量对养殖的成败影响甚大,但虾病的问题全然怪罪虾苗质量不好,似乎也不是一个负责任的做法,同一池的虾苗在不同的养殖场,经常有成功与失败两种不同的结果。台湾学者吴子伟认为,虾病暴发与病毒感染没有绝对的关系,病虾的致死原因应是细菌(弧菌)而非病毒,病原菌菌相的变化与其致病力的强弱与虾病的暴发与病虾的死亡有着绝对的关系。虾病分为:生物性致病和非生物性致病两大类,生物性致病是指由病毒、细菌、原生动物寄生引起;非生物性致病指水环境或营养和遗传因素等引起的虾病,绝大多数虾病为生物性致病。例如密度过大,溶氧不足和氨氮过高时会出现浮头症,水温由低突然变高时,易出现生理失调性红腿病,维生素缺乏可以造成黑死病等。养殖池氨态氮、亚硝酸盐、硫化氢及有毒金属离子等有害物质浓度过高也会造成危害。一般认为,水环境,营养和致病生物即病原体这三者是对虾发生各种疾病的基础,它们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病原体感染的严重程度及致病率的高低也常与对虾健康状态有关,健康的对虾一般不易得病,或者虽然感染也不易发病,其表现仍为潜伏性,一旦生长条件得不到满足,如营养不良和水质状况恶化等就会突然发病。二、如何迅速诊断虾是否发病?虾是底栖动物,平时栖息于水底,除幼体期或为了觅食以及不正常现象发生时,才会浮游。因此,养殖户每天首先要留意虾类的活动情况,做到定时巡塘。病虾有以下特征:1、清晨虾靠岸边静伏,虾聚集于下风处无力地漂浮,虾行动迟缓、反应不灵敏。2、喂虾时除了留意进食情况外,也要观察虾体色的变化。健康的虾应是体色晶莹亮丽、色泽分明。而即将发病的虾,虾体消瘦,体色会有明显的变化,变暗、变红、变蓝或转淡、变深及体表附着物增多等都是发病的前兆。3、观察虾的两条触须和尾扇,如触须和尾扇有发红现象,则说明虾已开始发病;随后观察游泳足,如游泳足发红,说明虾池底质很差而且虾发病较严重。4、观察虾的肠胃,如果虾肠边缘清晰,肠线连接不断,粗细均匀,拖便长而有韧性,说明虾很健康,如果虾肠边缘模糊、空胃褐胃、肠线断断续续、粗细不均,说明虾已发病如肠胃炎等。5、当虾患病时,其身体各种器官也会发生变化。观察虾的鳃部和肝胰脏,如鳃部模糊、变黄、变黑、溃烂或肝胰脏肿大或萎缩、色泽改变,说明虾已患病。6、虾体不完整:断须、烂眼、瞎眼、烂尾、烂鳃、头胸甲易剥离,且头胸甲出现明显的白斑点等。由上述现象很容易判别虾体是否患病。虾体出现明显症状之后,无论进行何种治疗,都是事倍功半,纵使挽回了部分虾,仍难免有所损失。因此,早日发觉虾的不正常情形,及早做正确处理,才是减少损失的关键。虾病预防比治疗重要,平日注意水中浮游生物之变化(水色)及水、底质情况。

评论
评论
发 布

《浅谈南美白对虾疾病防控要点》内容对您是否有用,请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