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蟹池药物使用须知
时间:2024-06-25 13:46:09
来源:网络
浏览:105次
目前河蟹有报道的常见病共有二十多种,其中有些病害对河蟹养殖的危害很大,如何正确防治蟹病,并且如何正确用药显得十分重要。 一、选择正确的给药方式 在河蟹池中可采用药浴、全池泼洒和口服三种方式。河蟹的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的疾病应采用不同的给药方式,当然也可采用口服与药浴相结合、口服与全池泼洒相结合的方式给药。还要根据不同的药物选取不同的给药方式,如有的不能口服只能外用,有的药物既能口服又能外用。 1.口服的方法是将药物均匀地拌入饵料中投喂河蟹。具体做法是:首先计算出池塘中现有河蟹的重量。其次根据每千克体重用药量计算出总用药量。第三计算当天的投饵量,根据投饵量算出饵料中各种原料的配比,如10%的鱼粉、20%~30%的豆饼、20%~30%的大麦、10%的玉米、5%的小麦、20%的麸皮、1%的食盐。第四将所用药物先与小麦充分混合,再逐一加入其它原料拌匀,最后加入洁净的水加工成颗粒饲料晾半干后投喂。对没有条件制作颗粒饲料的单位也可用以下方法制作药饵:同样根据河蟹的重量和每千克体重用药量计算出总用药量,再计算出当天的投饵量,用市售河蟹颗粒饲料平摊于塑料薄膜上,称取药物将其充分溶解,然后均匀地喷洒于颗粒饲料上,使药物充分浸入饲料,待晾半干后投喂。注意当天配制的药饵当天投喂。该方法常用来预防疾病,在治疗时仅对有摄食能力的个体有效。口服3~5天为一疗程。 2.全池泼洒是将所用药物先用少量水溶解后再对水进行全池泼洒,以杀灭水体中的病原体和河蟹体表的病原体。如用漂白粉1毫克/升全池泼洒可有效防治甲壳溃疡病、水肿病等。 3.药浴是将河蟹放在高浓度的药液中进行短时间的浸泡,以快速杀灭病原体。一般药浴的浓度是全池泼洒的10倍以上。如在蟹种放养前用50毫升/立方米福尔马林溶液浸洗1小时可杀灭体表纤毛虫。 二、采取措施提高药物疗效 1.先杀虫后杀菌。在河蟹疾病中,继发性疾病较多,如同时感染寄生虫,应先杀灭河蟹体表及鳃上的寄生虫,再杀菌。否则河蟹体表及鳃上的寄生虫会继续造成新伤,为病毒和细菌的进一步感染创造机会,从而病情会更加严重。 2.先喂鱼后喂蟹。在鱼蟹混养池中,如给河蟹投喂药饵时,应先投喂吃食性鱼类的饲料,免得鱼与河蟹争食药饵而达不到治疗效果。 3.外泼内服相结合。在治疗病毒性和细菌性疾病时,应采取内外兼治的方法。因为这些疾病不仅感染体表,还侵入体内。只有采取内外兼治的方法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目的。 4.应考虑药物在水中的损失和河蟹的摄食量。药饵投入水中,在水的浸泡下会造成部分药物的溶失。所以要适当增加用药量。另一方面,河蟹生病后摄食量减少,应考虑河蟹摄取少量药饵即可达到内治的效果,所以用药量应比预防时加量或加倍。还应加入鲜鱼浆以增加诱食效果。 5.根据水体有机物的多少适当调整外泼药物的用量。有机物含量高会降低药效,应适当增加药物用量。 三、了解影响药物疗效的各种因素,适当用药 1.了解药物的特性,采取适当的溶解方法,提高使用药物的效果。 2.避免使用金属容器盛放药物或溶解药物。因为很多药物可与金属发生化学反应而降低药效。 3.使用药物时要严格掌握药物的使用浓度,注意各种药物的安全浓度,防止药物中毒。 4.全池泼洒时,要准确丈量水深,计算出水体总量,再求出用药量。投喂药饵时要比较准确地估算出河蟹的存池量,由此计算出药饵量。如摄食量已明显减少,要相应加大用药量。 5.全池泼洒药物的时间尽量选择在晴天的上午10点至下午2点,此时水体中的溶氧含量高,水温高,使用药物的疗效好,安全性好。药饵的投喂宜每天一次,在傍晚时投喂。 6.注意配伍禁忌,交叉使用药物。如四环素最好单独应用,因其与多种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磺胺药、红霉素)有配伍禁忌。但联合应用抗菌药物可增强疗效、减轻毒性反应及延缓或减少细菌产生耐药性(如青霉素和链霉素、磺胺药和抗菌增效剂的联合运用)。不要长期只使用一种抗生素,宜将抗生素、磺胺类、喹诺酮类交叉使用,可防止病原体产生抗药性,增加用药效果。 7.不可滥用药物。应先了解发病症状,确定病原,然后对症下药。因为不同致病菌对不同药物的敏感度是不同的,对同一药物的不同浓度的敏感度也是不同的。河蟹敏感的药物如敌百虫、硫酸铜等应慎重使用。 四、注意药物残留,保证水产品的安全 1.在河蟹养成期要禁止使用孔雀石绿、双甲脒等三致药物和国家规定的在水产品中残留限量为“不得检出”的药物,另外还有氯霉素、呋喃唑酮、喹乙醇等。 2.建议河蟹出售前一个月为休药期,应停止使用磺胺类、喹诺酮类抗生素药物,防止药物残留超标。 3.推广微生态制剂,改良水体环境。光合细菌、有益微生物种群(EM)不仅能改良水体环境,促进养殖动物生长,而且在改善水产动物品质,发展无公害绿色养殖,扩大水产品出口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4.采用水体消毒剂如漂白粉控制水环境,同时加强投饵管理,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以减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