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胃线虫病的预防

时间:2022-11-12 10:33:11 来源:网络 浏览:97次
    猪胃线虫病是由旋尾目吸吮科似蛔属的圆形蛔状线虫(螺咽胃虫)、有齿蛔状线虫、泡首属六翼泡线虫、西蒙属的奇异西蒙线虫和颚口科颚口属的刚刺颚口线虫、陶氏颚口线虫(致病颚口线虫)寄生于胃内而引起的一种线虫病。本病呈地方性流行。    一、 虫体特征与生活史    圆形蛔状线虫,虫体纤细淡,红色,咽壁为螺旋形嵴状角质增厚,故又称螺咽胃虫,雄虫长10―15毫米,雌虫长16―22毫米。有齿蛔虫线虫,雄虫长25毫米,雌虫长55毫米。六翼泡首线虫雄虫长6―13毫米,雌虫长13―22.5毫米。奇异西蒙线虫雄虫长12―15毫米,线状、后部螺旋状卷起;雌虫长15毫米,前部长后部膨大呈球形。刚刺鄂口线虫,新鲜虫体淡红色,皮菲薄,可透见体内白色生殖器官,头部膨大呈球状,虫体全身长有小棘,雄虫长15―25毫米,雌虫长22―45毫米。陶氏颚口线虫长10―12毫米,雌虫长16―20毫米,全身有小棘。    圆形蛔状线虫、六翼泡首线虫的虫卵随粪排出体外后,被中间宿主食粪甲虫(蜉金龟属、金龟子属、显壳属、地孔属)吞食后,约经20、36天以上发育到感染期,猪吞食有感染性的甲虫后(六翼泡首线虫的幼虫在其他动物或鸟粪、爬虫类体内形成包囊)或含有包囊的贮藏宿主(颚口线虫的中间宿主是剑水蚤、鱼类),感染性幼虫进入猪胃内,头部钻进胃壁粘膜,逐渐发育(约6周)为成虫。颚口线虫的幼虫也可移行至肝及其他器官,但不能继续发育而死亡。    二、流行病学     各种年龄的猪都可以感染,但主要是仔猪、架子猪。哺乳母猪较不哺乳母猪受感染的为多。停止哺乳的母猪有自愈现象,但此现象可因体质较差而延缓或受抑制。公猪感染和非哺乳母猪相似。乳猪由于接触感染性幼虫的机会不多,故受感染的也较少。感染主要发生于受污染的潮湿的牧场、饮水处、运动场和圈舍。果园、林地、低湿地区都可以成为感染源。猪饲养在干燥环境里,不易发生感染。      三、 临床症状    虫体侵入胃粘膜吸血,少数寄生时无异常,多数寄生或由于其它原因而并发胃炎时,患猪精神不振,贫血,营养状况衰退,发育不良,排混血黑便。食欲不减而增加,有时下痢。患病猪中,尤其是幼猪,多数寄生时,胃粘膜发炎,食欲减少,渴欲增加,腹疼、呕吐、消瘦、贫血、有急、慢性胃炎症状。精神不振、营养障碍、发育生长受阻、排粪发黑或混有血色。    四、 病理变化    胃壁上有牢固地附着的虫体。幼虫侵入胃腺窝时,引起胃底部小点出血,胃腺肥大。成虫可引起慢性胃炎,粘膜显著增厚,并形成不规划的皱褶。胃内容物少,有大量粘液,胃粘膜尤其胃底部粘膜红肿、有小出血点,有扁豆大圆形结节,上有黄色伪膜,粘膜增厚并形成不规则皱褶,虫体上被有粘液。严重感染时,多在胃底部发生广泛性溃疡,溃疡向深部发展形成胃穿孔。在成年母猪,胃溃疡可向深部发展,引起胃穿孔而死亡。    五、 诊断    用沉淀法寻找虫卵,并结合临床症状和在剖检时发现虫体而确诊。一般情况下生前诊断比较困难。在诊断时应与猪胃溃疡病、急、慢性胃炎、钩头虫病、鞭虫病等注意鉴别。结合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检查粪便(漂浮法)所得结果,即可确诊。还可以将粪便中的虫卵培育为第三期幼虫,再行鉴定。     六、 防治    改善饲养管理,给予全价饲料,清扫和消毒猪舍、运动场,妥善处理粪便,保持饮水清洁,进行预防性和治疗性驱虫。猪舍及放猪地附近不要种植白杨,以免金龟子采食树叶时落下被猪吞食,或猪拱地吞食金龟子的幼虫蛴螬而发病,不让猪到有剑水蚤、甲虫等中间宿主地方以免感染。逐日清扫猪粪,运往贮粪场堆积发酵,有计划定期预防性驱虫。    1、敌百虫每千克体重0.1克口服或拌料喂。    2、伊维菌素每千克体重0.3毫克皮下注射。    3、氟化钠按1%比例混于饲料中喂服。    4、盐酸左旋咪唑注射液每千克体重7.5毫克/次,肌肉或皮下注射,或磷酸左旋咪唑片每千克体重8毫克/次,混饮或口服。经2―4周再给药1次。     5、噻苯咪唑片每千克体重50毫克/次,每日1次,连用3次。     6、丙硫咪唑(抗蠕敏),按10-20mg/kg体重用药,1 次口服。       7、磺苯咪唑,按3mg/kg 体重用药,1 次口服。      8、敌敌畏缓释剂,按10-20mg/kg体重用药,1 次口服。     9、雷丸、榧子、槟榔、使君子、大黄各等分,共研为细末,1次服15克(以上为25千克猪的用量)。
评论
评论
发 布

《猪胃线虫病的预防》内容对您是否有用,请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