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谨防猪口蹄疫的发生
时间:2022-11-12 10:39:53
来源:网络
浏览:72次
口蹄疫俗称"口疮",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表现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发生特征性水泡和溃疡。可人畜共患,是世界上危害最严重的家畜传染病之一,被国际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发病必须报告的A类动物疫病名单之首。猪是该病的易感动物之一,每年春季,常呈大面积流行,给养猪业带采很大损失。因此,春季一定要做好该病的防治工作。1猪口蹄疫的流行特点猪口蹄疫的病原是属于小核糖核酸科、鼻病毒属中的一种病毒。这种病毒已知有A、O、C、南非1、2、3型和亚洲1型共7个主型,每一主型又有若干亚型,目前总计已有80多个亚型之多,其中对家畜危害较大的是O型,A型次之,其他不多见。各型无交叉免疫性,该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干燥的环境中或被污染的饲料、用具中可保持几个月的传染性。但高温和紫外线对病毒有杀灭作用,70℃时30分钟或煮沸3分钟能杀死病毒,1%~2%烧碱或1%~2%甲醛溶液短时间内能灭活病毒。该病主要侵害偶蹄兽,猪的易感性仅次于牛羊。病猪是主要传染源。发病初期的病猪是最危险的传染源,因为症状出现后的头几天,排毒量最多,毒力最强,痊愈的猪可带毒5个月左右。空气是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可发生远距离、跳跃式传播。据报道病猪经呼吸排至空气中的病毒可随风传播到50~100km以外的地方,此外消化道、受伤皮肤亦能感染,该病一年四季均能发生,但以冬末初春及秋季天气比较寒冷时多发,爆发和流行有一定周期性,每隔1、2年,3、5年或10年就流行1次。2猪口蹄疫的诊断要点该病的诊断主要从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诊断几个方面进行。2.1临床症状潜伏期1~2d,病猪以蹄部水泡为主要特征,病初体温升高至40~41℃,精神不振,食欲减少或废绝。鼻镜、唇边、母猪乳头、口腔粘膜有明显小水泡或糜烂,蹄冠、蹄叉、蹄踵等部出现局部发红、微热、敏感,不久形成米粒大、蚕豆大的水泡,水泡破后表面出血形成糜烂,如无细菌感染,1周左右痊愈。如有继发感染,严重者蹄叶、蹄壳脱落,患肢不能着地,卧地不起,成年猪一般呈良性,死亡率不高。但吃奶仔猪的口蹄疫多因急性胃肠炎和心肌炎而突然死亡,病程稍长见到口腔、鼻面上有水泡和糜烂。2.2剖检变化按照防疫法规要求,对于烈性传染病一般不允许随便剖检,必须焚烧或深埋,要想剖检必须是专业人员在严格消毒和控制污染的情况下进行。病变表现上,除口腔、蹄部的水泡和烂斑外,在咽喉、气管、胃粘膜有时发生烂斑和溃疡。最具有诊断意义的是心肌病变、心包膜有弥散性及点状出血,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块或条纹,形似老虎身上的斑纹,称为"虎斑心",心脏松软,似煮过的肉。2.3实验室诊断根据该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等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查。可取病猪蹄部水泡片或水泡液置于50%的甘油生理盐水中送有关部门作补体结合试验,或送检病猪恢复期的血清作乳鼠中和试验、病毒中和试验、琼脂扩散试验等。近几年常用生物素标记探针技术来检测口蹄疫病毒,该方法简便、快速、特异性强。3猪口蹄疫的防制重点口蹄疫由于其发病率高、传播迅速、易造成大片流行等特点,在防制上要严格执行各项兽医卫生防疫制度,必须采取综合防制措施。3.1平时预防措施3.1.1认真做好猪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农贸市场检疫、运输检疫和口岸检疫。3.1.2每年春秋季节进行2次高密度、高质量免疫,提高主体对该病的免疫力。3.1.3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抗病能力,坚持"自繁自养",不从疫区购猪,生产区和生活区隔离管理,无关人员不准随便进入生产区。3.1.4严格消毒制度,对空猪舍场地和用具用1%~2%的火碱或10%的石灰乳或1%~2%福尔马林喷洒消毒,对饲养舍可用0.2%~0.5%过氧乙酸带猪消毒。3.2发生疫情时的措施3.2.1发现可疑病例,应立即上报,迅速确诊,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分别进行封锁和监督,防止疫情扩散和蔓延。3.2.2严格封死疫点,立即封杀病猪和同群猪,进行焚烧或深埋。对包括猪舍、运动场、道路、用具、垫料等用2%~4%火碱溶液进行彻底消毒,每2~3d消毒1次。工作人员也必须全面消毒。3.2.3对疫点周围的猪采取紧急接种。3.2.4疫点内最后1头病猪痊愈或死亡后3个月,如果没有新的病例出现,经过消毒后,可申报解除封锁。3.3做好公共卫生安全工作口蹄疫是人畜共患病,人可通过饮用病畜乳、挤奶、处理病畜接触感染或创伤感染。感染后,体温升高,口腔发热、发干,唇、齿龈、舌、面颊发生水泡,有些病人表现头痛、胃肠痉挛、呕吐、吞咽困难、腹泻循环扰乱高度虚弱等。特别是小儿患病似流感样,严重者可因心肌麻痹而死亡。所以在口蹄疫流行时,要特别注意个人防护,非工作人员禁止与病畜接触,注意消毒,发现身体不适赶快到医院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