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石灰治疗大水面鱼病的可行性试验

时间:2022-11-10 17:06:53 来源:网络 浏览:142次
    近年来,由于水环境普遍恶化,大水面鱼病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而且发病急,死亡率高,给水产业带来了相当大的损失,越来越引起了广大水产工作者的关注,下面仅就我县南平旺水库大水面爆发鱼病后的治疗情况作一介绍。    1 水库的基本情况    南平旺水库位于赞皇县南部,济河上游,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以渔业生产为辅的中型水库,多年来为丰富我县百姓的菜蓝子做出了很大贡献。但由于近年来的持续干旱,致使水库养殖水面由原来的333公顷,减少到了现在的133公顷。    2 水库水质情况及造成水库水质恶化的原因    水库的水质除库湾处没有多大问题外,其余水面水质严重恶化,库水变黑尤其是网箱周围,水库上游水质有异味。在施石灰之前对水库的溶氧和水的pH值进行了监测。下游各层的溶氧为:上层5.0mg/L,中层3.0mg/L,下层1.0mg/L;中游各层溶氧为:上层4.0mg/L,中层2.0mg/L,下层2.0mg/L;上游的各层溶氧为:上层4.0mg/L,中层3.0mg/L,下层2.0mg/L。pH值测定为6.5,实践表明pH值在6.5~7之间最容易发生细菌性烂鳃病等。    造成水库水质恶化的原因主要是:①水库连续三年没有进过新水,水体不能交换;②去年春天、秋天和今年春天放的鱼种数量过多,共计4.5万kg。由于价格因素去年秋后没有出售多少鱼;③连续多年大面积的网箱养殖造成水库水质过肥,今年的网箱数量为鲤鱼箱38个、花白鲢箱65个,这些网箱内的鱼每天大约消耗1.5吨饵料,加速了水质的恶化。个别网箱在7月20号左右开始发病,死鱼的症状为赤皮、烂鳃等,但渔民并没有将病死鱼妥善处理,而是抛到了网箱周围,使病原菌在水中快速传播,导致大批网箱鱼发病。也为水库鱼的发病埋下了伏笔。    3 水库鱼发病死亡数量、解剖症状及诊治    8月7日我们接到病情报告后,立即赶到现场了解情况。    渔业队8月5日从水库上游捞出死鱼100kg左右,8月6日增到500kg左右,呈爆发状态,死鱼除在库湾处没有发现外其余水面均有发现,8月7日上午打捞上来的病死鱼已达到1000kg之多,病死鱼绝大部分为花白鲢。解剖症状:①烂鳃较为严重,偶而能看见鳃上有粘孢子虫,鳃的颜色发白,发浅,粘液较多;②内脏没有腐败变质的死鱼的胆变大变色,捕捞上来的活鱼轻一些,共同点是体腔内都有腹水。没有腐败变质的死鱼的身体较瘦,肠道内没有进食,捕上来的活鱼解剖看肠道内有进食。    初步诊断为:因水质恶化而引起的细菌性烂鳃病。    由于病情重大,故请石家庄市水产技术人员共同研究治疗方案。因生石灰具有药力安全稳定、杀菌力强可以改善水质,适合大水面作业,而且又可就近取材的特点,经和市水产专家多方面分析,果断地采取了用生石灰治疗的方案。按133公顷水面计算,每公顷用生石灰225kg,一次用药30吨。8月7日至9日开始备灰,8月10日早6点开始用药。从水库上游全库施灰以后,8月11日鱼的死亡数量有所下降,到8月12日死鱼的数量已经减少到75~100kg,病情基本得到控制。由于此次鱼病发现早,而且治疗及时,在最大程度上挽回了经济损失。    4 用药后的水质与用药前的水质对比情况    用药后,水质明显改变。①同一地方测的透明度用药前35cm,用药后45cm;②pH值上升到7.5;③水的颜色变成黄绿色;④水库各层水的溶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下游各层溶氧为:上层6.0mg/L,中层3.0mg/L,下层2.0mg/L;中游各层溶氧:上层5.0mg/L,中层3.0mg/L,下层2.0mg/L;上游各层溶氧分别为:上层5.0mg/L,中层3.0mg/L,下层2.0mg/L。    5 小结    6~8月份为养殖鱼类快速生长期,其间投饵量较大,加上气候多变,易发生养殖病害。在病害防治中,继续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采取综合措施加强生产管理,控制好水质,阻断病原传播途径,加强检疫和病情监测,把病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5.1 采取药物防治时应对症下药,应合理正确地选择药物,并适时施药,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对因水质恶化引起的病害,应尽量选用生石灰来进行防治。    5.2 在防治过程中,不宜过多地依赖药物,应加强养殖生产的技术管理,保持养殖水体的溶氧、pH值适宜,有条件的可适当增加水位,并注意及时换水,加水时添加一些水质改良剂、保护剂,采用优质饵料增强鱼类的体质,从而增强抗病害的能力。 
评论
评论
发 布

《生石灰治疗大水面鱼病的可行性试验》内容对您是否有用,请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