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技术及对策(上)
时间:2022-11-12 10:55:57
来源:网络
浏览:105次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株感染引起,以高烧持续不退、呼吸急促、全身发红等为主要临床症状。从2006年的5月底开始,地处于中南、华东地区的江西、湖南、安徽、浙江、湖北、广东、福建等省份的部分猪场,生长育成猪和部分母猪、肉猪相续暴发了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治愈率低的“猪高热病”,该病在2007年春末、夏初在个别地区再度重演,呈蔓延趋势,造成养殖户谈“热”色变,不敢补栏,严重打击了养猪积极性。2007年4月初,广西玉林市多个乡镇不断有猪反复发热、高烧不退的病例发生,流行迅猛、死亡率高,按当时情况判断是“猪高热病”。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观察及剖检变化分析,认为与防疫技术有关,某些养殖场(户)未严格执行免疫程序,防疫不到位是发病主因,而气候变化、应激反应是诱因。主要传染源是带菌母猪和受感染的肉猪,其排出的粪、尿等污染了水源、饲料和环境,加之卫生条件差、消毒不严,造成了疫病的区域性扩散。针对病因,我们迅速制定了综合性防控方案,取得了良好效果。1、流行情况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高发季节多在每年的4~9月份,常呈连片发生蔓延的态势。猪群发病后,呈现“三高”的特点,即:一是发病率高,达40%~80%;二是死亡率高,在20%~80%之间;三是妊娠母猪感染的流产率高达40%,流产胎儿多为死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可在猪群中生存、循环及再次感染。2、临床症状该病临床症状常见集中出现呼吸、繁殖及神经系统障碍,病猪体温升高,可达41℃以上,呼吸困难、皮肤发红、流鼻涕、咳嗽、眼分泌物增多,出现结膜炎症状。中、小猪死后多数耳尖有发绀现象。有的病猪可表现为被毛长而粗乱、关节炎、衰弱、苍白、黄疸、消瘦等。粪便恶臭,呈算盘子状,最终瘫痪、衰竭而死。3、剖检变化主要病理变化肉眼可见淋巴结尤其是腹股沟浅淋巴结显著肿胀,切面湿润外翻、内脏淋巴结也明显肿胀;扁桃体充血;喉头点状出血;心脏变形,质地柔软,心包增厚,浑浊,不透明,心包腔内含有污浊液体,并混有少量纤维蛋白;肺胸膜与肺脏发生粘连,肺脏变化为橡皮肺、花斑肺,也有的肺脏显著增宽,内有胶冻样物,气管、支气管内有多量的泡沫,腹腔中有大量液体,肾脏肿大,表面密布点状出血,切面皮质、髓质以及肾盂严重出血,膀胱黏膜出血点,脾脏肿大,有出血性梗死。以上病变随猪的个体差异、病程不同而有所不同。4、病因分析(1)“猪高热病”主要是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与多种病毒、细菌、支原体、寄生虫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导致猪只机体免疫功能和抵抗力降低,猪只注射疫苗后抗体水平仍然较低,诱发猪瘟、伪狂犬、圆环病毒、猪流感、副嗜血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链球菌、附红体、弓形体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加上可能存在的未确诊病毒的作用,使大部分发病猪场损失惨重。(2)在养猪生产过程中,有些养殖场(户)没有严格执行免疫程序,防疫不到位,达不到有效预防疫病的效果。(3)没有严格的消毒制度,卫生环境差,通风不良,带茵、带毒猪与发病猪在发病早期未及时隔离或淘汰,导致病源入侵并迅速扩散。(4)对饲养猪只没有严格做到全进全出,尤其是猪贩从不同的地区引进仔猪,猪源混杂,极容易造成疫病传播。(5)猪群免疫和保健工作不够健全。由于猪价低,许多猪场为了节约成本,减少了猪群药物保健、驱虫和疫苗接种的内容,并使用质量较差的原料,猪群对疾病的抵抗力明显下降。(6)免疫抑制因素的干扰,猪群在生长发育不良或应激因素较大的状态下,其自身的免疫应答能力较弱,如猪蓝耳病、猪流感等病毒感染可造成免疫抑制,从而影响接种疫苗免疫抗体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