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散养子猪传染病的控制技术(上)

时间:2023-04-11 20:09:56 来源:网络 浏览:108次
近几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生猪生产的政策措施,有力地带动了养猪业的持续发展。尤其是连续两年的能繁母猪补贴政策的实施,广大农村饲养种猪的农户越来越多,饲养数量不断增大,饲养育肥猪的规模也逐步扩大。但是,由于农户养猪多为散养,场地条件较差,设备简陋,加之缺少专业知识和防疫技术,所以在饲养过程中常常发生一些疫病,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就广大农村养猪户如何控制商品子猪发生疫病提供一些技术措施,其目的在于使农户学会科学养猪,预防疫病的发生,减少经济损失。当前农村商品子猪疫病发生情况农户饲养的商品子猪有少部分是自家母猪繁殖的,大多数是从种猪场购进的45日龄左右子猪,因为许多种猪场生产的子猪在28日龄或35日龄断奶,断奶后15天左右出售给农户。断奶子猪因受饲料、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抵抗力下降,从而易发生疫病。据调查发现,当前农户散养商品子猪常见多发的传染病有细菌性下痢、猪水肿病、链球菌病、慢性猪瘟、喘气病、呼吸道综合征等,少数农户的猪群还会发生附红细胞体病、弓形体病、猪肺疫、猪丹毒及魏氏梭菌病等,发病率为10%~30%,病死率为10%~20%。在临床上常见多种病毒与多种病菌、支原体及寄生虫病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使病情复杂化,病死率升高。传染病流行的原因盲目购猪:农户购猪时不调查种猪场的生产与疫病防治情况,不了解子猪的健康状况,不问猪源的质量,甚至从猪贩子手中购猪,结果子猪购进不久就发病死亡。如2007年10月,郑州市有个农户从市场上购买了68头30~45日龄子猪,这些子猪均是猪贩从各地收购来的,来源混杂,大小不均。子猪到家后第二天开始发病,经实验室诊断为猪瘟与猪肺疫混合感染,先后死亡50多头,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不重视检疫、隔离:农户购子猪时,一般不主动向当地兽医卫生监督部门申报检疫,也不做任何检查,购进子猪后又无隔离场地,只好一步到位直接进舍饲养,致使农户不知不觉地购入病猪或隐性感染猪,造成猪群疫病的发生与传播。场地简陋:农户的猪舍大多为开放式,比较简陋,秋冬不保温,通风不良,有害气体严重超标;夏季阳光直接照射,高温潮湿,蚊、蝇等吸血昆虫及鼠类泛滥;粪尿及污水长期得不到有效处理等。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大大加快了猪传染病发生与流行的频率。忽视免疫接种:子猪引进后没有及时补注疫苗。一是农户认为种猪场出售前已注射过疫苗,不用补注;二是多数使用猪瘟、丹毒、肺疫三联苗,打一针防多种疫病,免疫效果较差,为疫病发生埋下了隐患。通过交通工具传播:农户购猪时大多雇用猪贩子的运猪车,而这些运猪车常年走乡串户,却很少消毒,为疫病的传播提供了途径。人与动物的传播:农户的猪舍没有封闭、隔离条件,户与户相邻,村与村相连,相互串门、走亲访友时进出猪舍是常事。养猪用的各种物品与工具舍内舍外共用、一物多用,也没有消毒制度,故人与物的频繁流动起到了传播病原体的媒介作用。多种动物混养:许多农户家中猪、鸡、鹅、犬、猫或猪、牛、犬混养在一个院子内,虽然不同舍不同圈,但场地狭小,饲养环境很差,夫妻两人既要喂猪、喂鸡,又要喂牛、喂犬,这就给动物疫病的相互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消毒不科学:农户一般比较重视猪舍内定期消毒,但不少农户的消毒方法不科学,不按消毒程序进行,死角多,消毒不彻底,又长期使用1~2种消毒剂,大大影响了消毒效果。
评论
评论
发 布

《农村散养子猪传染病的控制技术(上)》内容对您是否有用,请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