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病综合防治技术
时间:2022-11-10 17:18:47
来源:网络
浏览:131次
水产养殖动物(鱼、虾、蟹、鳖、贝、蛙等) 生活在水中,吃食和活动都不易观察,一旦生病, 给及时诊断和正确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 大多数水产养殖动物患病后,食欲锐减,即使特效药物,也无法进入体内。 因此,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防治, 应从传统的被动式看病--开药--治疗转到预防--管理--保健上, 主要采取以下10项综合防治措施:1.使用无病原污染水源。 要求水源水量充足、清洁、不带病原生物以及人为污染等有害物质。水的物理、 化学特性应适合于养殖动物的生活标准。 进排水设计布局合理,避免相互污染。2.做好清淤和消毒。 池底淤泥是各种病原孳生和寄生场所。 苗种放养前必须进行严格的清淤和消毒。清出的淤泥要运到远离养殖场地, 并用生石灰、漂白粉、茶饼、敌百虫等药物消毒。进出水口要设置过滤网。3.强化疫病检测和预报。随着地区间、国家间苗种、亲本的运输、 引进、移植日益频繁,有可能造成病原体的传播和扩散。因此, 品种引进和苗种调剂要特别地把好检疫关,同时要发挥网络的作用, 及时预报各地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发生、流行、危害等情况。4.建立隔离制度。 养殖动物疫病一旦发生,必须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 已发病的养殖动物不向其它水体转离。 工具未经消毒不在其它水域使用。发病死亡的尸体应及时掩埋、销毁。要采取有效对策控制疫情传播、 蔓延。5.实施消毒和预防。苗种放养前, 必须进行消毒,避免带入病原体;使用的工具采取清洗、日晒、 药物浸洗等消毒措施, 防止病原相互传播;定期和不定期在饵、肥料中用药物消毒;经常清除食台和食物残饵, 每隔1~2周用药物泼洒1次;根据养殖动物的生长季节性,采取外消和内服相结合的预防措施, 把疫病控制在初始阶段。6.改善和优化养殖环境。 一是合理放养。包括放养的某一品种密度要合理;混养的不同种类的搭配要合理。二是科学管水和用水, 经常监测主要水质参数、包括PH、溶解氧、温度、盐度、透明度、总氨氮、五硝基氮、 硫化氢、碱度以及有毒藻类和数量。三是保证充足的溶氧,保持养殖水体中溶氧在3.5毫克/升以上。7.不滥用药物。有些药物如抗菌素, 如果经常使用就可能产生抗药性和污染环境。 应在正确诊断的基础上对症下药, 并按规定的剂量和疗程施药,用药量过大,不但可能导致养殖动物中毒甚至死亡, 有的还会污染环境,使微生态平衡失调。8.选育抗病力强的养殖品种。 养殖动物的抗病能力是随个体或不同品种差异很大。因此, 应挑选和培育抗病力强的养殖新品种, 同时要培育和放养健壮苗种。9.正确使用水质保护剂。 通常在养殖的中后期,根据养殖池塘底质、水质情况每月使用1~2 次生石灰或沸石、过氧化钙和光合细菌。 这样既具有达到防病、防害的目的;又具有不污染水环境,价格低廉、 使用方便等优点。?10.加强日常管理,谨慎操作。 最主要的有:①定时巡视养殖水体,至少每天早晚各一次,观察水体、池塘、网箱及其它周围的水色, 养殖动物摄食、活动等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善; ②定期或经常清除残饵、粪便及动物尸体等,勤除杂草, 以免病原生物繁殖和传播; ③日常管理操作必须细心、谨慎,避免养殖动物受伤, 为病原的入侵提供“门户”;④流行季节和高温时期尽量不动网扦捕,防止人为惊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