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虾防病高产养殖技术研究

时间:2024-05-29 20:09:15 来源:网络 浏览:116次
    日本对虾近年来受白斑病毒病(WSSV)等危害非常严重,养殖成功率低。现国内日本对虾养殖主要与贝类、梭子蟹、鱼类等混养,大都为粗放粗养方式。为探索日本对虾精养高产技术,舟山市水产养殖病害防治院病害监测点长白养殖场在南美白对虾养殖连续多年获得高产的基础上,于2005年开展了日本对虾防病高产技术研究。通过改变旧有养殖模式,采取一系列综合防病措施,使日本对虾养殖平均单茬亩产达到316千克,亩产最高塘达到367千克的产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下面将试验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一、试验结果    试验池8只,每只300平方米,2005年5月30日放养虾苗,苗种规格为0.8~1.2厘米。9月1日开始起捕成虾至9月20日起捕结束。8只试验池全面获得丰收,平均规格9~11.5厘米,其中4#试验池折合平均亩产为 367千克,成活率达到49.5%。    二、技术关键点及作用    1.试验池构造试验池为正方形,池底为锅底形,中间设置排污口,斜坡中段铺宽1米、厚0.15米左右的沙池底除铺沙区域外其余为水泥结构,平均蓄水深度为1.6米。    作用:高效率排污,铺沙区域为日本对虾潜沙栖息场所。    2.增氧设施 采用空压机和水车式增氧机双重增氧。在池底铺设微孔充气管,用空压机充气增氧,水面配备水车式增氧机一台。    作用:保证高密度养殖状态下水中充足的氧气,使水体上下得到充分交流,底层水质得到改善。水车式增氧机除增氧功能外,另一重要作用是集污作用,池水的流动使污物集中到中央,再由排污孔排出池外,达到水体净化的作用。    3.养殖用水预处理 进入试验池的水都要经过预处理。过程是海水过滤、沉淀、高浓度消毒剂杀菌消毒(漂白粉10克/立方米或二氧化氯1~2克/立方米),然后再由水泵提到试验池中。    作用:杜绝携带WSSV病毒的桡足类、枝角类及其它节肢动物进入试验池,消灭海水中有可能存在的病原菌和WSSV病毒。    4.定期进行WSSV病毒监测 对放养的日本对虾苗进行WSSV病毒检测,确保虾苗不携带WSSV病毒。养殖过程中每10天左右进行一次抽样WSSV病毒检测,根据检测结果采取相应措施。    作用:切断WSSV病毒病的垂直传播途径,利于WSSV病毒病的早期预防控制。    5.保持稳定的试验池内小环境 定向培育单胞藻,保持试验池水绿色、淡绿色或浅褐绿色,养殖期间水体中以角毛藻、扁藻为优势单胞藻(方法是:在放苗前一星期左右投放含有这两种藻种的"虾得利"产品和肥水产品)。保持溶氧54毫克/升、pH值在7.8~9.0之间、氨氮<0.5毫克/升、亚硝基氮<0.05毫克/升、硫化氢<0.01毫克/升。    运用生物、化学和物理的方法来控制指标值范围。生物方法:保持以角毛藻、扁藻为优势单胞藻的稳定藻相,定期投放酵母菌、乳酸菌、光合细菌、枯草芽孢杆菌、硝化反硝化细菌等有益微生物。化学方法:投放"水净宝"、"底净宝"等水质、底质改良剂。物理方法:通过合理的排污系统去除养殖环境中的动植物尸体、剩饵、代谢产物等污染物,并进行适量换水。    6.经常投喂维C、免疫多糖、免疫多肽等增强对虾体质的药物,提高对虾抗病力 保证投喂的饵料优质,蛋白质含量达到40%以上。当对虾长到3厘米以上时经常在饵料中添加增强体质和抗病力的药物。    7.定期投喂抗病毒药物 根据对虾WSSV病毒监测结果,确定疗程和抗病毒药物的投喂量。治疗药物采用中西药配合使用。主要有"对虾病毒克星"(含三黄粉为主)、利韦巴林、盐酸吗啉呱等。在对虾长到4厘米以上开始使用,检测结果为阴性的10~15天投喂一次;检测结果为阳性的3~5天为一个疗程。    三、分析与讨论    本次试验平均亩产达到315千克,成活率超过40%,证明日本对虾也可以进行集约化高密度养殖。本次试验因试验池要进行第二茬日本对虾养殖,对虾提前起捕,规格在9~11.5厘米之间,每千克对虾90尾左右,若能再养半个月左右,估计产量能够增加15%。    按本次试验的养殖模式、采取的养殖管理技术,放苗量可增加到每亩5万~6万尾,产量能超500千克。
评论
评论
发 布

《日本对虾防病高产养殖技术研究》内容对您是否有用,请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