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的盐害
时间:2022-11-11 11:46:34
来源:网络
浏览:92次
1.概述 氯在作物体内的含量与磷、硫相似。但有关氯的生理作用有许多不明之处,一般认为氯能够促进作物光合放氧过程中酶的活性,而且,氯参与淀粉、纤维素、木质素等的生成,当存在适量的氯时,这些高分子化合物则增加。 氯在体内主要存在于茎、叶等处,容易流动,并且能够促进碳水化合物的移动。如果水稻生育后期含有适量的氯,就会抑制作物吸氮过多,改善钾、钙、镁、硅等的吸收,促进结实。 2. 症状 水稻插秧后,如果土壤溶液中氯在0.1%以下,就能够成活;如果达到0.13~0.16%,则成活率下降。随着水分状况的变化,氯浓度变化很大,在生育过程中,若氯浓度升高,则生长出现暂时性停滞,并随着盐分浓度的降低,又可以恢复生长发育。当氯深度达0.25%左右时,叶尖卷曲、变白、干枯,不过很少表现于整个水田,而是因地下水的涌出情况或土壤中盐分积累情况的不同,在一部分水田出现毒害。即使氯深度为0.2%,为害较轻的时候,也将出现分蘖减少、植株不伸长、叶色浓绿等症状。如果在抽穗期以后受害,则空秕粒增多,到收获期穗全部呈褐色,不能形成金黄的成熟色。氯浓度如超过0.3%,则水稻受害严重,若超过0.4%,就会枯死。 如果用土壤溶液中食盐(NaCl)浓度表示,则生育障碍严重的临界浓度为0.3%左右,枯死的临界浓度为0.5%。 此外,受盐害的水田土壤呈暗黑色,处于强还原状态。 3. 发生原因 因作物体上附着海水(盐分、NaCl)时,或因海水流入农田而增加作物根附近盐深度时,或灌溉含盐井水的时候,主要引起钠和氯的过剩,从而使作物产生毒害,因此称之为盐害。 如果长年连续只采用含氯肥料即氯化铵、氯化钾等,土壤中就会积累氯,对作物产生毒害。 因流入海水而出现盐害的地区,其共同特点是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如果海水流进土壤,因为海水中不仅存在盐分,而且含有较多硫酸,所以导致盐害、硫酸根酸性毒害和硫化物毒害交叉发生,从而不仅加重毒害,而且使毒害症状复杂化。 排水开垦田因除盐水不充分所造成的毒害是很大的。它常受到台风的高潮为害以及高盐井水的灌溉,因而土壤中积累盐分,导致钠和氯的过剩毒害。 氯过剩是由于施用过多含氯肥料所致。为了防止氯毒害,应避免连续使用含氯肥料,而且施肥后应防止土壤过于干燥。 不同水稻类型或品种,其耐氯能力各异。如杂交稻的耐氯性明显高于粳稻。人们发现耐氯性弱的品种,其吸收Cl―的速度和把它转运到地上部的速度较快,容易产生氯中毒;而耐氯性强的品种,则能控制Cl―的吸收与转运,尤其是能控制Cl―转运到地上部分。水稻对氯中毒的敏感期在3~5叶期,此时应避免施用含氯化肥。 4.防治方法 (1)在发生台风等情况下,海岸地带或即便是离海岸相当远的地方,也会因海风的影响而出现叶片凋萎的现象。为了判断叶片上是否含有很多海风带来的盐分,可以采集作物几十片叶,浸在蒸馏水中溶解附着在叶片的氯,因而用硝酸银溶液检测。也可以从舔叶片时的咸淡程度来判断。 一旦判断为海风的为害,就应尽早用喷水器或喷雾器向叶面喷洒水,冲掉盐分。 (2)因海水浸入而发生盐害时,土壤中表面原土的含氯量为0.4~0.8%。水稻如果原土含氯量达到0.4%,则叶片卷曲,叶肉出现褐色斑点并枯死,所以应尽早放出海水,灌入新的灌溉水。尽管如此,盐分可能仍不减少,此时如果条件允许,可进行反复换水,使氯浓度下降至0.1%,但实际上在这种情况下,没有条件使用大量灌溉水。所以,在易受盐害的地带,应该设置排水泵及灌溉井,而且为了使盐分易从土壤排出,应使用石灰质肥料,并且平常多施有机物,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 另外,8~9月份由于高温,土壤及作物的水分蒸腾增多,所以靠近海岸的地方其盐分浓度总量容易升高,因此在此期水稻不应进行晒田。 如果在农闲期农田流入了海水,则每667m2洒施100kg石灰肥料,然后灌入水使其向下渗透,从而达到除盐的目的。将其操作重复进行2~3次,则效果明显。 (3)如果已经施用过多含氯肥料,则洒施石灰肥料,再灌溉大量水,氯就会流失到地下。 (4)在土壤含氯(Cl―)量高的土壤,应尽量安排抗氯性强的品种,尽量不种耐氯(Cl―)能力弱的品种。 (5)在没有灌溉条件的旱地和排水不良的盐碱地,以及在干旱缺水地区或季节,不宜使用含氯化肥。施用含氯化肥时最好配施有机肥和磷肥,并尽量作基肥,而且应远离种子及幼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