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养殖生态模式
时间:2022-11-11 11:49:24
来源:网络
浏览:82次
在我国农村一直有放鸭下田的习惯。农民下田时,顺便把自家养的鸭子赶到田里去吃虫吃草,以节省一部分喂鸭的饲料;到了傍晚,又把鸭子赶回家圈起来。但是,鸭稻共生的耕作系统与之有很大的不同。鸭稻共作是把鸭子全天候地围养在稻田里,在插秧后10天左右就把雏鸭放到四周围着网的水田,每亩约放25只,鸭群自此留在稻田里觅食,直到禾苗抽穗灌浆时才把长大的鸭子赶上来;待稻谷收割后,再把鸭子赶下田觅食遗落的稻穗。在这期间,鸭子成了“农夫”。以往很难对付的杂草、害虫变成了鸭子的饲料,而鸭粪又是上好的有机肥。鸭群日夜不停的啄食和搅动,促进了水田养分物质(包括水体中的氧气)的流动,刺激了水稻的生长发育,为水稻生长起到除草、捕虫、施肥和中耕等作用。鸭子每天用嘴巴啄动水稻根部和土地达1000多次,而在害虫为害高潮的晚间,也正是鸭子一天之中最活跃的时候,稻螟虫、浮尘子、稻飞虱等无处躲藏。而最难除治的福寿螺,更是鸭子最爱吃的佳肴。此外,还能舒缓土地板结、回复地力、增强抗病和抗倒伏能力、促进生态环保。 “鸭稻共作”使鸭子、水田、水稻形成了一个新的生态系统,通过鸭群的活动使该系统“活跃”起来,形成一个动态的多级食物链网结构和动物循环再生利用体系。“鸭稻共作”是一种有别于化工农业思路的新生型生态农业技术,是一种崭新的水稻栽培法,农民很容易掌握。仅仅用水田内的资源,便能兼顾鸭子和水稻,两者相得益彰。并且这种“鸭稻米”无农药、化肥污染,是有机食品,备受消费者的欢迎。 农业部和各级农技推广部门正在大力推广稻鸭共育技术,力争到2010年,使我国稻鸭共育面积达到2000万亩,农民增收20亿元以上。目前我国开展的稻田养殖有稻田养鱼、稻田养蟹、稻田养鸭、稻田养贝等多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