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小麦常见病的防治

时间:2022-11-11 12:21:08 来源:网络 浏览:102次
    1.小麦吸浆虫 (1)危害症状。分红黄两种。均以幼虫潜伏在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造成疵粒、空壳。大发生年可形成全田毁灭,颗粒无收。    (2)发病特点。两种吸浆虫发生均一年一代,遇不良环境幼虫有多年休眠习性,故也有多年一代的。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圆茧越冬、越夏。黄淮流域3月上中旬越冬幼虫破茧上升到土表,此时小麦多处于拔节期,4月中下旬大量化蛹,蛹羽化盛期在4月下至5月上旬,成虫出现后,正值小麦抽穗扬花期,随之大量产卵。西北地区成虫盛发期多在6月上中旬。在同一地区黄吸浆虫发育历期略早于麦红吸浆虫。成虫羽化后当天或第二天即行交配产卵,红吸浆虫多将卵产在已抽穗尚未扬花的麦穗颖间和小穗间,一处3~5粒,卵期3~5天。黄吸浆虫多产在刚露脸初抽穗麦株的内外颖里面及其侧片上,一处产5~6粒,卵期7~9天。幼虫孵化后,随即转入颖壳,附在子房或刚灌浆的麦粒上吸取汁液。幼虫共3龄,历期15~20天,老熟幼虫危害后,爬至颖壳及麦芒上,随雨珠、露水或自动弹落在土表,钻入土中10~20cm处作圆茧越冬。    (3)防治方法。农业防治:选用穗形紧密,内外颖缘毛长而密,籽实皮厚,浆液不易外流的小麦品种。进行轮作,避开虫源。化学防治:淘土调查幼虫密度,选有代表性麦田1~2块中随机挖取10cm×10cm×20cm的小上方,7~10个,混拌均匀后,取其中1/7~1/10土样倒入桶中,加水搅拌,沉淀后,将泥浆倒入铜纱筛中,滤去泥水,再将筛上杂物镊掉,检查筛上留下的虫体,要反复几次淘洗,将虫查净。在小麦抽穗初期进行一次网捕成虫调查(捕虫网口直径30cm)在麦田漫步前进,往返捕网10复次,记载虫数。当麦田平均每小上方有虫5头以上时即需防治。在小麦抽穗初期,平均网捕10复次有成虫10~25头,需立即防治,防治时间以中蛹期为宜,成虫进行辅助防治。用50%辛硫磷乳油200ml,加水5kg。均喷在20~25kg细土上,拌均成毒土施用,边撒边耕,施入土中。    2.小麦叶枯病    (1)危害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和叶鞘,有时也危害穗部和茎秆。在片上最初出现卵圆形浅绿色病斑,以后逐渐扩展联结成不规则形大块黄色病斑。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一般先由下部叶片发病,逐渐向上发展。在晚秋及早春,病菌侵入寄主根冠,则下部叶片枯死,致使植株衰弱,甚至死亡。    (2)发病特点。在冬麦区,病菌在小麦残体上或种子上越夏,秋季开始侵入幼苗,以菌主主体在病株上越冬。来年春季,病菌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危害;在春麦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及菌丝体在小麦残体上越冬,来年春季小麦播种后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危害。在低温多湿的条件下有利于此病的发生扩展。不同的品种对叶枯病的抗病性差异较大。    (3)防治方法。选用抗病耐病良种;深翻灭茬,清除病残体,消灭自生麦苗;农家肥高温堆沤后施用。重病田可考虑轮作;大田喷药,在发病重的田块,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或粉锈宁喷施。    3.小麦全蚀病    (1)危害症状。又称黑脚病,主要危害小麦、大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是一个毁灭性较大的病害,被列为国内植物检疫对象。小麦感病后,分蘖减少,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轻者减产10%~20%,重者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该病扩展蔓延较快,在不采取任何措施的情况下,由零星发生到大发生一般只需3年时间。    (2)发病特点。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根腐和基腐性病害,在小麦全生育期均可发病,病菌只侵染根部和茎基部1~2节。幼苗发病后,植株矮化,下位黄叶多,分蘖减少,类似干旱缺肥状,初生根(种子根)和根茎(地中茎)变成黑褐色,严重时可造成全株连片枯死。“全蚀”这个名词就是用来形容苗期被害严重时的状态。拔节期冬麦病苗返青迟缓、分蘖少,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出现较明显灰黑色菌丝层。抽穗后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发生早枯白穗,病根变黑,易于拔起。在茎基部及叶鞘内布满黑褐色菌丝层,呈“黑脚”状,后颜色加深呈黑膏药状,其上密布黑褐色颗粒状子囊壳。土壤干旱时,黑脚及黑膏药特征不明显,也不形成子囊壳,但茎基和根变成黑褐色,出现白穗。“黑脚”和“白穗”是成株期所特有的症状。    (3)防治方法。农业防治:加强植物检疫,严禁从病区调种,防止病害传入,保护无病区。发病田要单收单打,所收小麦严禁留种,且麦秆、麦糠不能直接还田,最好高茬收割,然后把病茬连根拔掉焚烧,尽量减少菌源。重病地块,可实行轮作换茬,推行麦菜、麦棉等轮作,以切断全蚀病菌源积累,控制病情的发展。要施用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及铵态氮肥,合理灌溉,大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化学防治:种子处理,每10kg麦种用生物制剂“蚀敌”(主要成分为荧光芽孢杆菌)50g拌种。拌种时,先将麦种浸湿,将药剂均匀拌入,晾干后即可播种,严重地块可适当加大用药量。或每10kg麦种用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10~20g进行包衣。也可用12.5%禾果利(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或2%立克秀(戊唑醇)可湿性粉剂拌种。拌种或包衣时,要严格掌握用药量,以免影响出苗。大田防治,据试验,在播种期使用“蚀敌”拌种的基础上,于小麦返青拔节期,每667平方米用“蚀敌”170g对水50kg灌根,效果更佳。灌根时,可采用工农-16型喷雾器,去掉喷头用纱布包喷头,打小气流,沿麦垄对着根部浇灌。用20%三唑酮乳油每667平米100ml对水50kg灌根,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4.小麦秆黑粉病    (1)危害症状。当小麦长到3cm高左右时,症状即可出现。在茎、叶鞘、叶等,部分出现与叶脉平行的条纹孢子堆,孢子堆微隆起,最初白色,以后变为灰白色至黑色。病组织老熟时,孢子堆纵裂,散出黑色粉末,即冬孢子。病株常矮化,畸形或卷曲,多数病株不能抽穗,卷曲于叶鞘内,或抽出畸形穗,花而不实,或仅有秕粒。病株分蘖较多,在播种密度较稀情况下,有时无效分蘖可达100多个。    (2)发病特点。小麦秆黑粉冬孢子团主要通过土壤、粪肥和种子进行传染。病菌侵染方式为幼苗系统侵染。当冬孢子萌芽后,由菌丝侵入小麦芽鞘而至生长点。小麦秆黑粉病发生的多少,与小麦发芽期间土温有关,一般土温在9~26℃间都可以发生侵染,但以土温20℃左右最为适宜。此外,发病率多少还与土壤含水量有关,一般较干燥的地块发病率比湿度大的地块发病率高。    (3)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药剂处理种子,粉锈宁拌种。按每667平方米用50kg种子,用75%萎锈灵150g或100%萎锈灵100g拌种。40%拌种双按种子量的2%拌种,此限于春麦区,冬麦区易引起药害。    5.小麦锈病    (1)危害症状。条锈主要危害小麦叶片,电可危害叶鞘、茎秆、穗部。夏孢子堆在叶片上排列呈虚线状,鲜黄色,孢子堆小,长椭圆形,孢子堆破裂后散出粉状孢子。    叶锈主要危害叶片,叶鞘和茎秆上少见,夏孢子堆在叶片上散生,橘红色,孢子堆中等大小,圆形至长椭圆形,夏孢子一般不穿透叶片,偶尔穿透叶片,背面的夏孢子堆也较正面的小。    秆锈主要危害茎秆和叶鞘,也可危害穗部。夏孢子堆排列散乱无规则,深褐色,孢子堆大,长椭圆形。夏孢子堆穿透叶片的能力较强,同一侵染点在正反面部可出现孢子堆,而叶背面的孢子堆较正面的大。    (2)防治方法。农业防治:因地制宜种植抗病品种,这是防治小麦锈病的基本措施。小麦收获后及时翻耕灭茬,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搞好大区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切断菌源传播路线。药剂防治:对秋苗常年发病较重的地块,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60~100g或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每50kg种子要用60g拌种。务必干拌,充分搅拌均匀,严格控制药量,浓度稍大影响出苗。大田防治,在秋季和早春,田间发现病中心,及时进行喷药控制。如果病叶率达到5%,严重度在10%以下,每667平方米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g或20%粉锈宁乳油每667平方米用40ml,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每667平方米用30g,或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每667平方米用药15~30g,对水50~70kg喷雾,或对水10~15kg进行低容量喷雾。在病害流行年如果病叶率在25%以上,严重度超过10%,就要加大用药量,视病情严重程度,用以上药量的2~4倍浓度喷雾。
评论
评论
发 布

《春季小麦常见病的防治》内容对您是否有用,请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