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炭疽病
时间:2022-11-11 12:45:48
来源:网络
浏览:91次
一、症状(symptom) 炭疽病主要为害果实,也能侵害叶片和新梢。幼果被害,果面呈暗褐色,发育停滞,萎缩硬化。稍大的果实发病,初生淡褐色水渍状斑点,以后逐渐扩大,呈红褐色,圆形或椭圆形,显著凹陷。后在病斑上有桔红色的小粒点长出,这是病菌的分生孢子盘。被害的幼果,除少数干缩成为僵果,留在枝上不落外,大多数都在5月间脱落。果实将近成熟时染病,开始在果面产生淡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成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红褐色病斑,显著凹陷,其上散生桔红色小粒点,并有明显的同心环状皱纹。果实上病斑数,自一个至数个不等,常互相愈合成不规则形的大病斑。最后病果软化腐败,多数脱落,亦有干缩成为僵果,悬挂在枝条上。 新梢受害,初在表面产生暗绿色水渍状长椭圆的病斑,后渐变为褐色,边缘带红褐色,略凹陷,表面也长有桔红色的小粒点。由于感病部分枝条两侧生长不均,病梢多向一侧弯曲。病梢上的叶片,特别是先端的叶片,常以主脉为轴心,两边向正面卷曲,有的卷曲成管状。发病严重时,病梢多枯死。 叶片发病,产生近圆形或不整形淡褐色的病斑,病、健分界明显,后病斑中部褪呈灰褐色或灰白色,在褪色部分,有桔红色至黑色的小粒点长出。最后病组织干枯,脱落,造成叶片穿孔。 叶缘两侧向正面纵卷,嫩叶可卷成圆筒形。 二、病原物(pathogen) 半知菌亚门真菌Gloeosporium laeticolor Berk,病部所见的桔红色小粒点是分生孢子盘。其上集生分生孢子梗,线状,单胞,无色,大小17~26×4~5微米,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长椭圆形,单胞,无色,内含2个油球,大小16~23×6.9~9微米,周围有胶状物质。 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5℃左右,最低12℃,最高33℃,致死温度为48℃ 10分钟。 三、发病因素(epidemic factor) 桃树不同品种对炭疽病的抗病性有一定的差异,一般早熟桃发病重,晚熟发病轻。桃树开花期及幼果期低温多雨,有利于发病。果实虚熟期,则以温暖、多云、多雾、高湿的环境发病严重。 四、侵染及发病规律 6-8月在发病严重的地区可喷药防治。可用炭疽灵1 000倍液,50%消菌灵800-1 000倍液,每半月1次。 五、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梢组织内越冬,也可以在树上的僵果中越冬。第二年春季形成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侵害幼果及新梢,引起初次侵染。以后于新生的病斑上产生孢子,引起再次侵染。雨水是传病的主要媒介,孢子经雨水溅到邻近的感病组织上,即可萌发长出芽管,形成附着胞,然后以侵染丝侵入寄主。菌丝在寄主细胞间蔓延,后在表皮下形成分生孢子盘及分生孢子。表皮破裂后,孢子盘外露,分生孢子被雨水溅散,引起再次侵染。昆虫对于传病亦起着重要的作用。 六、防治(control) 1.冬季或早春做好清园工作。剪除病枝梢及残留在枝条上的僵果;并清除地面落果。在花期前后,注意及时剪除陆续枯死的枝条,集中烧毁或深埋,这对防止炭疽病的蔓延有重要意义。 2. 加强培育管理,搞好开沟排水工作,防止雨后积水,以降低园内湿度;并适当增施磷、钾肥,促使桃树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并注意防治害虫,避免昆虫传病。 3.药剂防治。发芽前喷洒l:1:240波尔多液,早春桃芽萌动前喷一次45%晶体石硫合剂。芽膨大期喷5波美度石硫合剂。落花后用80%炭疽福美或25%使百克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等进行防治。喷药保护幼果。在早春桃芽刚膨大尚未展叶时,约在3月上中旬喷洒二次波美5度石硫合剂加0.3%五氯酚钠。每隔10天左右喷药一次,共喷3~4次,药剂以50%退菌特1000倍液和5%田安500倍液效果最好。6-8月在发病严重的地区可喷药防治。可用炭疽灵1 000倍液,50%消菌灵800-1 000倍液,每半月1次。 4.果园内套袋时间要适当提早,以在5月上旬前套完为宜。套袋前应先摘除病果,喷一次杀菌剂,然后进行套袋。 5.选用抗病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