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病毒病的发生和防治

时间:2022-11-11 16:11:41 来源:网络 浏览:95次
    辣椒病毒病是辣椒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影响辣椒的产量和品质,在辣椒产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发病田块一般减产10%至30%,严重挫伤了菜农的积极性,影响了市场的供应。因此,必须采取无公害技术措施综合防治辣椒病毒病,具体防治技术措施如下:    一、主要症状及发病规律。辣椒病毒病常见的有三种:即花叶型、畸形丛枝型和黄化坏死型。1.花叶型病毒病。其典型症状是病叶叶片呈现浓绿与淡绿色相间的花叶,心叶变小,植株矮化,果实小而僵硬,严重时叶面凹凸不平,呈波浪状,叶脉皱缩畸形,生长缓慢,茎节缩短,果实变小,严重矮化,易落花落果。2.畸形丛枝型病毒病。其症状是植株节间缩短,幼叶狭窄或呈线状,叶面皱缩。植株上部叶丛生,呈丛簇状,重病果面有深绿、浅绿相间的花斑和疣状突起,果面凹凸不平,病果易脱落。3.黄化坏死型病毒病。其症状是植株顶端幼嫩部分变褐色坏死,叶脉呈褐色或黑色坏死,叶片和果实上病斑红褐色或深褐色,呈不规则形,有时穿孔或发展成黄褐色大斑,病斑周围有一深绿色的环,叶片迅速黄化脱落。枝条上病斑红褐色,沿枝条上下扩展,出现坏死条斑,维管束变褐,患病部分造成落叶、落花、落果,严重时嫩枝生长点及整株枯死。    引起辣椒病毒病的病毒主要有两种,即黄瓜花叶病毒(CMV)和烟草花叶病毒(TMV)等。该病一般在高温干旱、日照强的气候条件下,蚜虫发生重的田块发病重,尤其是在七、八月份高温季节为发病高峰期,因为这一阶段,多处在高温阶段,有利于蚜虫的大量发生繁殖和飞迁,使病毒迅速扩散危害。另外,植株生长茂密,徒长及通风不良的田块发病亦重;辣椒与茄科作物连作,移栽偏晚,地势低洼、土壤贫瘠、缺肥的田块,均可加重病毒病的发生。据调查,密植可降低发病率,品种间抗(耐)病性差异很大,在同等条件下,感病品种较抗病品种发病重。    二、综合防治措施。近几年来,我们曾对该病的发生、发展和流行规律作过一些观察,并对其防治策略进行了研究,根据调查研究和田间试验,特提出以下几点防治策略。1.实行轮作。病毒病的发生和严重程度与土壤的关系很大,土壤中的带毒病残体和其他微生物能通过根系侵染植株。常年轮作,土壤被病毒污染严重,有利于病毒的侵染和传播。据观察:常年轮作的犀牛角品种,发病率为48.4%,病指25.3;而采用轮作的犀牛角品种,发病率为26.5%,病指仅9.6。因此,有条件的最好实行轮作,尤其是菜粮轮作或与其他作物轮作,是辣椒防病保产的一项重要措施。2.培育无毒种苗。最好选用无病株留种,在辣椒收获期,田间选择生长健壮、品质优良,无病虫害的辣椒作来年用种,有利于减轻病毒病的发生。播种进行种子消毒,以削弱种子体内病毒的活性。在播种前,先用0.1%高锰酸钾水溶液反复清洗种子2~3次,再将种子投入0.1%硫酸锌水溶液中浸泡10―15分钟,捞起种子清洗干净后再播种。3.适时早播,合理密植。据试验观察,辣椒病毒病的易感期是2叶期和4叶期,并且呈现出愈到后期植株抗性愈强的趋势。辣椒在1月初播种,3月底定植,苗龄80-90天,植株定植后,在肥水适宜条件下,植株能早生快发,增强对病毒侵染的抗性。合理密植对抗病增产具有明显效果。每穴栽双株的比栽单株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都要低。双株密植能促使植株早封行,提高覆盖能力,降低株间和地面温度,有利于减轻病害的发生和蔓延。使结果盛期避过病毒病危害高峰期,促进辣椒早熟。4.加强肥水管理。除施足基肥外,在生长季节应多次追施肥料,以促进植株生长,提高抗病能力。合理增施氮肥,以每亩施土杂肥30-40担,饼肥100―125公斤,追肥(尿素)12-15公斤,可大大减轻其危害,加强幼苗生长期的管理,有提高抗病力的效果。在幼苗移栽成活后,每10―15天洒一次腐熟的饼肥水,100倍的83增抗剂混合液,连淋2~3次,每株淋0.25~0.5公斤,并叶面喷施3―5次0.3%磷酸二氢钾液,800倍病毒A和0.1%硫酸锌混合液,每7~10天喷一次,有明显减轻发病的作用。实践证明,增施微量元素锌等有延缓和减轻病毒病的效果。可在定植前10天,定植缓苗后及盛果期各喷一次0.1%硫酸锌,也有一定防病作用。5.药剂防治。蚜虫是病毒的主要传播者,因此应及时灭蚜,消灭侵染源。在蚜虫发生期可选用吡虫啉2000倍或蚜虱净1500~2000倍液喷雾防治。在发病初期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油1000倍液,病毒A不但对辣椒病毒病有较好的防治作用,而且对出现花叶症状的病株还有治疗恢复作用,病株恢复率达60%左右。或用5%菌毒清水剂400倍液喷雾防治,隔7天喷一次,连喷3―5次。
评论
评论
发 布

《辣椒病毒病的发生和防治》内容对您是否有用,请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