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香椿露天栽培技术
特征描述及防治方法
1.环境要求
1.1土壤
太和香椿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颍河沿岸河床漫滩冲积的沙淤两合土和有少量沙土的乡镇。种植经验表明,香椿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但以土层深厚、钙质丰富、肥沃的青砂土、两合土、砂质壤土*,淤土次之,黑土生长较差。
1.2气候
香椿是我国温带和亚热带地区的特有树种,喜温,耐寒。在均温8—12℃的地区都能生长。一年生幼株在-10℃下会受冻,成龄大树在-20℃下可安全越冬。椿芽萌发生长适温15—20℃,35℃以上停止生长。太和县颍河沿岸年降水量825mm,高于全县年平均降水量(797.2mm),椿芽生长期(3—5月)的降水量分别为51.1、69.2、74.1mm,年总辐射量为535.3kJ/cm2,3—5月辐射量为149.8kJ/cm2,年日照时数为2444.3h,可满足香椿生长所需。
2.品种选择
太和香椿资源丰富,可供选择的品种有红油椿、黑油椿、青油椿、永椿、米儿红、黄罗伞、红毛椿、柴狗子、青毛椿等,其中以黑油香椿*[1-2].
3.选用壮苗
优质、健壮香椿苗是优质、高产的基础。具体标准为:芽大饱满,无机械损伤;茎干粗壮、均匀、充实、皮孔明显、叶痕大、节间均匀、春稍长而秋稍短;根系发达,有粗的主侧根3—4条,分布均衡,根幅不小于30—60cm;播种苗根茎粗1.0—2.5cm,高度1.0m左右;无病虫害和冻害。
4.整地
选择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土层深厚、排灌方便、背风向阳、光照充足、土质良好的地块,进行深翻、耙平、整细。施腐熟有机肥不少于75t/hm2、过磷酸钙不少于1500kg/hm2、尿素375kg/hm2,撒匀深翻后整地做畦,浇足底水,使土壤能达到湿润,疏松、深厚、肥沃,微酸性或微碱性(土壤碱度为pH值5.5—8.0)。
5.栽培与管理
应在尚未萌芽前的休眠期内进行种植,即以每年3—4月种植为宜。株行距40cm×50cm,保苗4.5万株/hm2左右。栽植的深度与原苗木深度相同,按照株行距边排苗、边埋土,埋土的厚度比根颈部原入土稍厚即可,之后踩实浇透水1次。
太和县年平均降水量797.2mm,总体上来看,上半年较少,下半年较多。因此,在3—7月要保持土壤见干见湿。无雨时,1周左右浇水1次,在浇水时要合理安排好施肥(即4—7月间追肥3次,每次150—300kg/hm2),并及时中耕松土。
生长在质地良好壤土上的植株和前期、中期肥水管理正常的植株,若后期肥水过量,也会造成严重枯梢。因为按照香椿的正常生长状况,苗木应在9月前基本停止生长,而后期过量的肥水将刺激植株继续生长,使植株仍具较强的生长势,造成苗木后期“贪青”,枝条、芽苞不能及时积累更多的养分而影响其充实。因此,7月以后要及时清沟沥水,防止涝渍。
6.病虫草害防治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害化控制原则。尽量人工除草,铲除销毁病苗,利用糖醋液、灯光诱杀,人工捕捉。防治红蜘蛛,用20%螨克乳油3000倍液、5%卡死克乳油1500倍液喷雾;防治绿刺蛾、造桥虫、毒蛾,用48%乐斯本乳油800倍液、20%米满1500倍液、1%杀虫素10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喷雾。防治白粉病和锈病,用15%三锉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病虫严重时,第1次喷药后10—15d再喷第2次。防治云斑天牛、香椿蛀斑螟,用注射器将80%敌敌畏乳油800—1000倍液注入虫孔内,然后用黄泥封口。
7.采收
椿芽的采收节令性强,要求严,一般采收2次。谷雨前2—5d采收头茬椿芽,此时的椿芽肥嫩、香味浓郁、品质*、价值高,但产量低。谷雨后5—7d进行第2次采收,此时的椿芽产量高,品质稍次,价值较头茬椿芽低。新栽的香椿,*多收2次,3年后每年可收2—3次,产量也相应增加。采收时尽量不要用手掰,要用剪刀、高枝剪或用镰刀等剪截。采收宜在早晚进行,即日出前、芽上有露水和17:00以后。
第1次采收时芽基部要留2片复叶,第2次采收侧芽时留2—3片复叶。开始采收侧芽后,需留一部分侧芽不收,使之长成辅养枝,以养护树体,恢复树势。3年以后顶芽和侧芽均可采收。每次采收前后施复合肥225kg/hm2.香椿采收后,按照100—200g/把的规格放入食品袋内,封口。如欲暂存,可将椿芽把排放在阴凉的地窖或0—10℃的室内;切勿堆放贮藏,应置于0—1℃的恒温冷库,以防发热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