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笋茎枯病的防治技术
特征描述及防治方法
芦笋茎枯病是一种分布广、危害严重的毁灭性病害,被称为芦笋的癌症,在夏季多雨季节常造成大面积毁灭。成为芦笋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
1. 为害症状 发病部位主要是茎和枝条,而不侵害叶。发病初期为水渍状古铜色小斑点,逐渐扩展形成纺锤形边缘红褐色或褐色的病斑;中后期病斑中央变灰褐色,稍凹陷,密生黑色小点,即分生孢子器。病斑能深入髓部,待绕茎或枝一周,致病斑上部干枯失水枯死。7~9月为发病盛期,10月下旬进入越冬阶段。全年发病时间近6个月。
2. 防治技术
(1)减少病原菌是防治芦笋茎枯病的重要环节 一般来说新笋田发病较轻,老笋田菌源基数大,发病早而重。新笋田的病菌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种子带菌;二是老笋区的病菌随风或雨水传播而来。因此保持芦笋田间的清洁卫生,降低侵染源,是防治茎枯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2)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适当控制氮肥用量 氮、磷、钾的比例以1∶0.6∶0.8为宜。每年施入一定量的有机肥,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疏松土壤,促进芦笋根系和茎叶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
(3)药剂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嫩茎抽发后要及时喷药,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春天结合清洁田园用50%多菌灵1:300倍液灌根;在5~6月茎枯病发生初期可用80%大生1:400倍液、75%甲基硫菌灵1:500倍液每隔7~10天喷药1次,7~9月发病盛期5~7天喷药1次,喷药时要以地面以上60厘米的茎、枝为主,上部枝叶为辅,要喷匀喷透,雨后要补喷1次。以上药剂要交替使用,以免产生抗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