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蔬菜构型优化与集约高效生产技术
特征描述及防治方法
该项技术以不同地域气候特点为依据,优化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遮阳网室、防虫网室等蔬菜设施构型,确立适合江苏省不同地区蔬菜保护地设施的设计与建造技术框架。集成土壤生态修复技术、抗逆调控栽培和新型栽培模式等技术为主的设施蔬菜逆境调控关键技术,提高设施蔬菜对亚适宜环境的适应和抵抗能力;推广应用两网一灌设施设备,应用设施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将设施蔬菜生产过程的水、肥环节加以科学有效耦合,按照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和不同生长季节的水、肥需求特点,进行科学管理,在提高作物产量、改善果实品质的前提下,降低设施内部的空气湿度和设施土壤的盐分积累,达到设施蔬菜的高产优质栽培;同时,在我省有条件的地区,推广设施蔬菜水旱轮作防控连作障碍技术,利用现有设施蔬菜基地水利设施比较完备的特点,实施水生蔬菜与常规旱生蔬菜的生态轮作栽培新模式,较好地治理设施土壤连作障碍问题,形成江苏省设施蔬菜集约高效生产技术体系,促进我省设施蔬菜健康持续发展。
增产增效情况:设施蔬菜亩产提高8%以上,亩效益提高400元以上。
技术要点:
1.核心技术
①优化设施棚室构型。塑料大棚重点推广跨度6米、顶高2.3-2.5米和跨度8米、顶高3.2-3.5米两种构型,长度以40-60米为宜,卡槽固定棚膜,配备下沉式顶拉杆。日光温室重点推广苏式钢骨架日光温室(DB32/T1589—2009)。根据苏北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逐步完善具有明显地域特点的SRY-1型和SRY-2型2种苏北型日光温室构型和建造技术,并提出适合苏北、苏中、苏南不同气候类型的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遮阳网室、防虫网室等蔬菜设施构型,确立适合江苏省不同地区蔬菜保护地设施的设计与建造技术框架。
②设施蔬菜抗逆栽培技术。集成设施土壤生态修复技术体系,以改良土壤理化性状、抗逆调控栽培和新型栽培模式等方面入手,通过引进、筛选优质抗逆设施蔬菜新品种,采用轻型基质集约化育苗技术、嫁接换根技术、土壤培肥技术、植株调整技术、节水灌溉栽培技术、CO2增施技术(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有机基质栽培技术等,形成有效的设施蔬菜逆境调控关键技术。
③设施蔬菜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栽培技术。将设施蔬菜生产过程的水、肥环节加以科学有效耦合,按照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和不同生长季节的水、肥需求特点,进行科学管理,在提高作物产量、改善果实品质的前提下,降低设施内部的空气湿度和设施土壤的盐分积累,达到设施蔬菜的高产优质栽培。由于该技术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水、肥管理,减少了化肥用量,降低了设施蔬菜病虫害发生,在提高产量的同时,有效地改善了产品品质,提高了设施蔬菜产品的安全性。
2.配套技术:
①抗逆品种选用和嫁接技术。推广使用抗逆品种,选择耐低温弱光、抗盐、耐盐的蔬菜品种,减小设施亚适宜环境影响。推广采用嫁接换根技术,利用砧木品种(黑籽南瓜、葫芦、白籽南瓜等)强大的根系吸收能力和抗性,提高作物抗逆抗病能力。
②土壤微生态修复技术。开发使用新型药剂。在生物防治的基础上,筛选适合设施蔬菜生产的专用植物性杀菌(虫)剂。推广利用有益菌和拮抗菌对土壤中的特定病原菌寄生或产生有毒物质或通过竞争营养和空间等途径来减少病原菌的数量和根系感染,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
③设施蔬菜平衡灌溉施肥技术。根据设施番茄、黄瓜等蔬菜不同生育期、不同生长季节的需肥特点,按照平衡施肥的原则,在设施蔬菜苗期、生长期、结果期等阶段进行合理施肥。同时,选择适宜的灌溉设备,根据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对水分的要求,按需进行合理灌溉。
适宜区域:全省设施蔬菜规模化生产区。
2012年推广基础:已在徐州、淮安、盐城、扬州、南京等地推广应用,推广应用面积超过20万亩。
2013年预期目标:在全省推广覆盖面积30万亩,使设施蔬菜亩产提高8%以上,亩效益提高400元以上。
重点推广县(市、区):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启东、泰州海陵区、江都、江宁区、江阴、太仓等县(市、区);沿海、里下河、环太湖和沿江等地设施蔬菜和水生蔬菜主产区。
注意事项:蔬菜设施构型优化与推广应用过程中,优化与选用适宜当地自然气候特点的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遮阳网室、防虫网室等设施构型,建议苏北重点开展日光温室构型优化,苏中重点开展塑料大棚构型优化,苏南重点开展遮阳防虫网室的构型优化。在推广设施蔬菜逆境调控关键技术、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栽培技术和水旱轮作防控连作障碍技术等关键技术的过程中,注重核心技术和配套技术的融合,因地制宜地集成与推广适合当地的技术,力争形成设施蔬菜生产的集成化技术模块,避免单一、零散技术的机械拼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