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菌核病害防治—图文识别技术(图)

时间:2022-11-13 04:47:44 来源:网络 浏览:99次

特征描述及防治方法

番茄菌核病在全国番茄种植区均有发生,以温室番茄发病较重。

【番茄菌核病症状】

番茄菌核病植株田间发病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果实和茎。叶片受害多从叶缘开始,病部起初呈水浸状,淡绿色,湿度大时长出少量白霉,后病斑颜色转为灰褐色,蔓延速度快,致全叶腐烂枯死。果实及果柄染病,始于果柄,并向果面蔓延,致未成熟果实似水烫过,受害果实上可产生白霉,后在霉层上可产生黑色菌核。茎染病多由叶片蔓延所致,病斑灰白色稍凹陷,边缘水浸状,病部表面往往生白霉,霉层聚集后,在茎表面生黑色菌核,后期表皮纵裂,严重时植株枯死。病害后期髓部形成大量的菌核。

【病原与发生规律】

Sclerotiniasclerotiorum称核盘孢,属子囊菌亚门真菌。以菌核在土中或混在种子表皮越冬或越夏。北方菌核多在3—5月萌发;子囊孢子落在衰老的叶及尚未脱落的花瓣上,萌发后产出芽管,芽管与寄主接触处膨大,形成附着器,再从附着器下边生出很细的侵入丝,穿过寄主的角质层侵入。该菌在寄主内分泌果胶酶,致病部组织腐烂,后病菌侵染力明显增强,田间再侵染由病叶与健叶接触进行。此外,此病还能以菌丝通过染有菌核病的灰菜、马齿觉等杂草传播到附近的番茄植株上。子囊孢子萌发温度0—35℃,适温5—10℃;菌丝0—30℃均可生长,适温为20℃;菌核萌发适温15℃,在50—65℃5分钟致死。菌核无休眠期,抗逆力很强,温度18—22℃,有光照及足够水分条件,菌核即萌发,产生菌丝体或子囊盘。湿度是子囊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限制因子,相对湿度高于85%子囊孢子方可萌发,也利于菌丝生长发育。因此,此病在早春或晚秋保护地容易发生和流行。

【防治方法】

深翻土地,使菌核不能萌发。实行轮作,培育无病苗。及时摘除老叶、病叶,清除田间杂草,注意通风排湿,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害传播蔓延。苗床处理。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或25%乙霉威可湿性粉剂8g/m2,加10kg细土播种时下铺1/3上铺2/3。

田间发现病斑时,及时施药防治,发病初期可采用以下杀菌剂进行防治: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异菌脲悬浮剂800—1000倍液+25%戊菌隆可湿性粉剂600—1000倍液;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6%甲硫·霉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36%三氯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45%噻菌灵悬浮剂800—10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600—1000倍液+5%水杨菌胺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50%多·菌核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均匀喷雾,在发病初期先摘除病残体并销毁,每亩施药液60—70L,视病情隔7—10天1次。棚室可采用烟雾法或粉尘法施药,于发病初期(图11—154),用10%百·腐烟剂250—300g/亩,10%腐霉利烟剂250—300g/亩熏一夜,也可于傍晚喷撒5%百菌清粉尘剂,视病情间隔7—9天再喷撒1次。

评论
评论
发 布

《番茄菌核病害防治—图文识别技术(图)》内容对您是否有用,请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