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石竹枯萎病
时间:2022-11-10 22:09:14
来源:网络
浏览:112次
1.分布与为害: 枯萎病是香石竹发生普遍而严重的病害,我国上海、天津、广州、杭州等市均有发生,除杭州外,其它城市为害较为严重。该病为害香石竹、石竹、美国石竹等石竹属植物多种,引起植株枯萎死亡。2.症状: 植株在生长发育的任何时期都可受害。首先是植株下部叶片及枝条变色、萎蔫,并迅速向上蔓延,叶片由正常的深绿色变为淡绿色,最终呈苍白的稻草色。植株枯萎,有时植株一侧或个别叶片的一半受到侵染,则表现为一侧枝叶或叶片一半明显地枯萎;嫩枝生长扭曲、畸形和生长停滞;幼株受侵染导致迅速死亡,纵切病茎,可看到维管束中有暗褐色条纹,从横断面可见到明显的暗褐色环纹,根部受侵染后迅速向茎部蔓延,植株最终枯萎死亡。3.病原: 枯萎病的病原为石竹尖镰孢(Fusavium Oxysporum f. sp dianthi Sny et Hans),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瘤座孢目、镰孢霉属。它是专一引起香石竹维管束病害的病原。病菌一般产生分生孢子座,分生孢子有两种类型,即大型分生孢子和小型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较粗壮,由几个细胞组成,稍弯曲,有时呈镰刀形,顶端略尖,孢壁较薄;小型分生孢子较小,卵形到矩圆形,有1-2个细胞,当环境不利时,垂死的植株组织和土壤内的病残体可产生大量的厚垣孢子,它是一种较小、圆形的厚壁孢子。据华南农业大学报道,广州为害石竹的病原为石竹镰孢 (F. dianth pr-ill et Del ),而我国魏景超教授将此菌的中名定为石竹尖镰孢霉。引起香石竹萎蔫病。病菌子座为扩展型,苍白到紫红色,大型分生孢子粗壮,镰刀形,一端较直,一端稍弯曲,3-5个隔膜,无色。具有3个隔膜的分生孢子,大小为25-34.5μm×3.8-4μm,5个隔膜的分生孢子,大小为44×4.3μm;小型分生孢子单细胞、无色、卵圆形或椭圆形,大小5-9μm×2-4μm;厚垣孢子球形,直径为6-11μm,顶生或间生;能产生菌核,直径为0.5-2.0mm或3-12mm。据俞大绂教授报道:我国香石竹上的镰刀菌还有:早熟禾镰孢 [Fusarium poce (Peck) Wr .]、燕麦镰孢 [F.avenaceum (Fr.) Sacc. ]和大刀镰孢 [F.culmorum (W.G.Sm. ) Sacc]等3种。它们分别引起香石竹的花腐、根腐和茎腐。早熟禾镰孢目前在我国桂林石竹上为害较严重。4.发病规律: 病原菌在病株残体或土壤中存活,病株根或茎的腐烂处在潮湿环境中产生子实体、孢子借气流或雨水、灌溉水的溅泼传播;通过根和茎基部或插条的伤口侵入为害,病菌进入维管束系统并逐渐向上蔓延扩展。病菌可能定殖在维管束系统而无症状表现。对寄主体内病菌扩展的研究表明,在症状出现以前,维管束内病菌扩展是不快的,但从感病母株上获得的部分繁殖材料可能有隐匿寄生。因此,繁殖材料是病害传播的重要来源,被污染的土壤也是传播来源之一。一般在春夏季节,若土壤温度较高,阴雨连绵,土壤积水的条件下,病害发生则严重。栽培中氮肥施用过多,以及偏酸性的土壤,均有利于病菌的生长和侵染,促进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广州地区枯萎病常于4-6月份发生。5.防治措施: 应从健康的无病母株上采取插条,最好是建立无病母本区,供采条用。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销毁,减少病菌在土壤中的积累。土壤处理 苗圃地的土壤或盆土被污染,必须更换或消毒处理后再使用。有条件的温室可用蒸汽消毒,国外曾利用威百亩钠、溴代甲烷等对土壤进行熏蒸消毒;用50%克菌丹或50%多菌灵500倍液于种植前浇灌土壤,或70%敌克松500倍液,或3%硫酸亚铁处理土壤均有防治效果。生物防治是有希望的措施。近年来国外已有不少报道,如美国在种植前用麦次( Metz )优质沙质肥泥按600g/m2用量施入土壤内,能控制香石竹枯萎病的发生,据研究,这种细沙质肥泥中含有一种恶臭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putida (Trevisan) Migula ],对病原菌有颉颃作用,并与其竞争铁元素,从而达到防病目的。另一种方法是用一种细菌 (Chitinolytic sp . )处理土壤后,能减轻病害的影响。此外,有一种瓶霉菌 (Phialophora cinerescens )同样也引起香石竹枯萎病。这种真菌通过伤口、细小的根尖和根毛侵入植株,进入导管,阻碍了水分运输。并因病菌产生的毒素伤害寄主的活组织,致使植物萎蔫。受害组织变褐色,病健组织间无明确的界限。植株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均可受侵染。防治措施可参看香石竹镰刀菌枯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