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菌核病的防治

时间:2022-11-13 05:41:54 来源:网络 浏览:116次

病虫害图片

丝瓜菌核病的防治

丝瓜菌核病的防治

特征描述及防治方法

【症状】病原苗期发病始于茎基,病部初呈浅褐色水渍状,湿度大时,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呈软腐状,无臭味,干燥后呈灰白色,菌丝集结为菌核,病部缢缩,丝瓜苗枯死。成株期各部位均可发病,先从主茎基部或侧枝5~20厘米处开始,初呈淡褐色水渍状病斑,稍凹陷,渐变灰白色,湿度大时也长出白色絮状菌丝,皮层霉烂,在病茎表面及髓部形成黑色菌核,干燥后髓空,病部表面易破裂,纤维呈麻状外露,致植株枯死。叶片受害也先呈水浸状,后变为褐色圆斑,有时具轮纹,病部长出白色菌丝,干燥后斑面易破。花蕾及花受害,现水渍状湿腐,终致脱落。果柄受害致果实脱落。果实受害端部或向阳面初现水渍状斑,后变褐腐,稍凹陷,斑面长出白色菌丝体,后形成菌核。

【病因】菌核遗留在土中,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冬或越夏。混在种子中的菌核,随播种带病种子进入田间,或遗留在土中的菌核遇有适宜温湿度条件即萌发产出子囊盘,放散出子囊孢子,随气流传播蔓延,侵染衰老花瓣或叶片,长出白色菌丝,开始为害柱头或幼瓜。在田间带菌雄花落在健叶或茎上经菌丝接触,易引起发病,并以这种方式进行重复侵染,直到条件恶化,又形成菌核落入土中或随种株混入种子间越冬或越夏。南方2-4月及11-12月适其发病,北方3-5月发生多。本菌对水分要求较高;相对湿度高于85%,温度在15-20℃利于菌核萌发和菌丝生长、侵入及子囊盘产生。因此,低温、湿度大或多雨的早春或晚秋有利于该病发生和流行,菌核形成时间短,数量多。连年种植葫芦科、茄科及十字花科蔬菜的田块、排水不良的低洼地或偏施氮肥或霜害、冻害条件下发病重。此外,定植期对发病有一定影响。

【防治方法】以生态防治为主,辅之以药剂防治,可以控制该病流行。(1)农业防治。有条件的实行与水生作物轮作,或夏季把病田灌水浸泡半个月,或收获后及时深翻,深度要求达到20厘米,将菌核埋入深层,抑制子囊盘出土。同时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强寄主抗病力。(2)物理防治:播前用10%盐水漂种2-3次,汰除菌核,或塑料棚采用紫外线塑料膜,可抑制子囊盘及子囊孢子形成。也可采用高畦覆盖地膜抑制子囊盘出土释放子囊抱子,减少菌源。(3)种子和土壤消毒。种子用50℃ 温水浸种10分钟,即可杀死菌核。(4)生态防治。棚室上午以闷棚提温为主,下午及时放风排湿,发病后可适当提高夜温以减少结露,早春日均温控制在29℃ 高温,相对湿度低于65%可减少发病,防止浇水过量,土壤湿度大时,适当延长浇水间隔期。

评论
评论
发 布

《丝瓜菌核病的防治》内容对您是否有用,请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