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黄杨病虫害防治技术

时间:2022-11-10 17:22:12 来源:网络 浏览:151次
大叶黄杨是目前我国北方地区城市园林绿化、改善生态环境的优良常绿阔叶树种,种植数量已超过10亿株,其抗逆性、观赏性表现突出,并能在冬季保持油亮翠绿的叶色,常以绿篱、大色块造型和孤植等作为主要种植形式。近几年来,由于在地域间的苗木交流中忽视了对病虫害的检疫及处理,使得病虫害发生面积逐年扩大,一些病虫害由于防治不及时已发展成灾,轻则影响长势和观赏性,重则造成植株死亡。栽培中,常见的病虫害有以下几种:1、大叶黄杨白粉病。主要危害大叶黄杨叶片,发生严重时,也可感染新梢。病菌在深秋和冬季产生灰色膜状菌层越冬,翌年4月初在气温18℃以上、空气相对湿度70-85%,即大叶黄杨新梢展叶期,老叶上的病菌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靠风传播至新叶并在上面萌发,产生芽管,最后侵入组织。初感染的新叶先褪绿产生黄斑,然后在叶片上散生许多圆形小斑,随着病情的加重,病斑逐渐扩大,并相互愈合,变成不规则的大斑。由于此菌在寄主枝叶表面寄生,产生吸器深入表皮细胞内吸收养分,因此新叶受侵染后,常出现萎蔫失水症状,叶片变薄、皱缩,病梢扭曲、萎缩。防治方法:⑴适当修剪,增强通透性。⑵于发病初期,交替喷施25%粉锈宁13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7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若病情严重,必须进行修剪,将病叶剪除集中烧毁,然后再喷施药剂防治。2、大叶黄杨褐斑病。以菌丝体和病子座在病斑部越冬,每年5月下旬,气温上升到25℃左右时,老病斑病子座产生分生孢子开始初侵染,一般先侵染下部老叶,老叶受到侵染后,叶片上初生褐绿色小斑,逐渐变黄而转化为褐色,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可连接成片,中部呈灰白色,边缘有浅褐色稍隆起的环纹,病斑上密生黑色小点。一旦条件适合,继续进行再侵染,6月上旬至7月中旬是其病害扩展盛期,10月以后进入休眠期。防治方法:⑴选取健壮无病苗木栽植。⑵于6月上旬至7月,喷施50%多菌灵500倍液或75%百菌清5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进行预防,降低发病率,每10-15天喷1次,连喷3次。⑶冬季将落叶清除集中烧毁。3、蚜虫。无翅胎生雌蚜和若蚜群集于枝梢和嫩叶背部吸汁为害,被害叶上常有白色蜡状的分泌物,易引起煤污病发生,严重时枝叶变黑,影响植物生长和观赏价值。一般一年发生10代左右。防治方法:⑴保护瓢虫、大草蛉等天敌。⑵药剂防治:可选用20%菊杀乳油2000倍液或2000-3000倍吡虫啉粉剂喷施。4、日本龟蜡介一年发生一代,以受精雌成虫在枝干上越冬,6月中旬到7月上旬为孵化盛期。形态特征:雌成虫,蜡壳灰白或略呈肉红色,椭圆形。雄成虫,体深褐色或棕色,头和胸部背板较深。若虫,蜡壳卵圆至椭圆,背部微隆起。防治方法:⑴检疫措施防治。异地购苗时,一定要严格执行植物检疫手续,防止害虫人为传播。⑵加强园林养护管理。通过养护管理,创造不适于介壳虫生存的环境条件。实行轮栽,及时清园,将落叶、杂草、病虫枝等集中烧毁,减少越冬害虫虫口基数,合理施肥,增强植物抗性。合理修剪,增加通风透光,改变介类害虫的生存环境,削弱其繁殖力,减少危害。⑶药剂防治。虫口密度不高时,可用软刷蘸少量敌敌畏加水(1:50-100倍液)抹杀或摘除受害枝条集中烧毁。若虫盛发期,喷施40%氧化乐果1000倍液或溴氰菊脂2500倍液,每隔10天左右喷1次,连喷3次。⑷保护寄生蜂等天敌。5、大叶黄杨尺蛾。一年发生3代,以蛹在土表枯枝落叶层越冬。越冬代成虫4月初开始羽化,中旬为羽化盛期,羽化后1-2天产卵,4月中旬为产卵盛期,卵期6-7天。第1代幼虫在4月下旬-5月中旬危害,第2代幼虫出现在6月中旬-7月上旬,第3代是8月上旬-10月上旬。个别幼虫在9月上旬就入土越冬。一年中以4月下旬-5月中旬、8月下旬危害最重。该幼虫孵化后3-4小时便群集在寄主叶背面剥食叶肉,3龄后分散取食叶片。虫口密度大时,一棵树木上可达30-50头之多,缺食时,叶柄及新梢皮层也被啃食,严重影响了树势生长,甚至造成树木死亡。防治方法:⑴利用成虫的趋光性,在成虫期进行灯光诱杀。⑵在幼虫危害期喷施50%杀螟松乳油5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2000倍液。⑶于产卵期铲除卵块。冬季耕翻根部土壤,杀死越冬虫蛹。
评论
评论
发 布

《大叶黄杨病虫害防治技术》内容对您是否有用,请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