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花的养殖方法
海棠花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多生长在海拔50米至2000米的平原和山地,可以人工引种栽培,为落叶小乔木。海棠喜光,耐寒,忌水涝,忌空气过湿,较耐干旱,对土质和水分要求不严,最适生于肥沃、疏松又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
繁殖方法
海棠花常用播种、分株和嫁接繁殖。播种可秋播或沙藏后春播,实生苗生长缓慢,要5~6年后才能开花,且常产生变异,故仅作为砧木培育和杂交育种之用。
园艺品种多用嫁接法繁殖,以山荆子或海棠实生苗作砧木,枝接、芽接都可以,枝接可用切接、劈接法,芽接多用“丁”字形接法。春季萌芽前或秋季7-9月间嫁接。春季萌芽前或秋冬落叶后分株繁殖。春季压条和根插。春季播种前种子须经30-100天低温层积催芽处理。苗木栽植后要经常保持土壤疏松肥沃,每年秋季可在根际培以塘泥或肥土。春季进行一次修剪,剪除枯弱枝条,保持树形疏散,通风透光。
一般多行地栽,但也可制作桩景实行盆栽。栽植时期以早春萌芽前或初冬落叶后为宜,苗木出圃时,保持苗木完整的根系是栽植成活的关键之一。
栽培技术
一般栽植的大苗要带土球,小苗要根据情况留宿土。苗木栽植后要加强抚育管理,经常保持土壤疏松肥沃,每年秋、冬季可在根际处换培一批塘泥或肥土。
在落叶后至早春萌芽前进行一次修剪,把枯弱枝、病虫枝剪除,以保持树冠疏散,通风透光。为促进植株开花旺盛,要把徒长枝实行短截,以减少发芽的养分消耗,使所留的腋芽均可获较多营养物质,形成较多的开花结果枝。结果枝、中间枝则不必修剪。在生长期间,如能及时进行摘心,早期限制营养生长,则效果更为显著。凡盆栽的桩景更应如此控制。
7月上旬把盆栽的海棠花树移到避雨的阴凉处进行降温,减少光照,控制浇水。浇水务要徐徐减少,减至使植株叶片发黄自行脱落为止,以促使其休眠。尔后继续少量浇水,以维持生命和不萌发新芽为度。这样经过35-45天的休眠期,再将植株置于全光照下,浇透水、加施液肥,使之苏醒萌发新芽(叶芽花芽并生。再经过5-7天,就能见到鲜艳夺目的海棠花。
另外,还可利用其芽苞对温度敏感的习性,在隆冬采用加温催花的方法,将盆栽海棠桩景移入温室向阳处,浇透水,加施液肥,以后每天在植株枝干上适当喷水,保持室温在20-25℃,经过30-40天后,也能开花,可供元旦或春节摆设观赏用。水养大枝切花,也可在温室内促成。可在整个冬季分批水养,随开随用。
日常管理
1、浇水和施肥
浇水以盆土保持湿润为宜。干旱与盛夏天气还需对叶面和地面进行喷水,提高空气湿度有利于生长。忌盆内积水与淋雨,否则易烂根。冬季,盆土以稍偏干为好,每隔7天用清水喷洒叶片与环境,这样既增加湿度又能使叶片清洁。生长期间约10天施1次稀饼肥水;在孕蕾期追施速效的磷肥。施肥时注意,肥液勿溅到叶片上;开花期及冬、夏两季不宜施肥。
2、光照与温度
竹节海棠的生长适宜的温度为18~20℃,具有通风良好且有散射光的环境。高温季节需采取遮荫、通风、喷水等措施;冬天室温保持10℃以上为好,可置于阳光充足处。家庭莳养时,在生长季节每周要放到室外散射光下1~2次,冬季应放在向阳避风处。
3、绑扎与翻盆
由于竹节海棠植株较高大,需要用细竹等物设支架扶枝,以防倒伏。同时,每年春天需换盆、换土、修枝,将弱枝、重叠枝、残根剪掉。对已开花2~3年,过高的植株要实施短截,仅留茎部6~10厘米,让其重新萌发新枝。
病害防治
1、褐斑病
【症状及发病规律】褐斑病发生在叶片上,发病初期呈褐色病斑,边缘不清晰,此后逐渐扩展增大,颜色也逐渐变为灰褐色,中部颜色较暗,边缘颜色较浅;发病后期病斑干枯,并着生有黑色颗粒,最终导致叶片枯黄脱落。此病为半知菌类真菌感染所致,病菌在寄主植物病残体上越冬,借风、雨和浇水传播。在密不通风和高温高湿条件下极易发病,8~10月为发病高峰期。
【防治方法】注意树体的修剪,加强通风透光;冬季休眠期对植株喷一次石硫合剂进行预防;如有发病可用65%代森锌可湿性颗粒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颗粒1000倍液进行喷雾,每10天一次,连续喷3~4次可有效控制病情。
2、溃疡病
【症状及发病规律】此病主要侵染枝条。发病初期呈红褐色的圆形小斑点,病斑扩大后边缘隆起,病斑产生裂纹,在湿度较大时,裂纹周围会产生白色霉状物;发病后期,病斑会干燥脱落,木质部会裸露,四周会产生隆起的愈合组织。病菌以菌丝体在染病组织中越冬,次年春天产生分生孢子,借助风和浇水传播,从伤口入侵,落叶前后是主要侵染期。
【防治方法】栽植地势、土壤条件要符合海棠花的生态习性要求;水肥管理要及时到位,以增强树势,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发病初期,用经过消毒处理的利刀将病斑刮除,并用10波美度石硫合剂对伤口进行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