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毒的应用
时间:2022-11-11 11:19:07
来源:网络
浏览:104次
⒈ 蛇毒有何性质? 蛇毒是毒蛇分泌出来的一种含有多种酶类的毒性蛋白质、多肽类物质,也是毒蛇咬人后引起中毒反应的物质。新鲜的蛇毒为略带腥味的蛋清样粘稠液体,呈黄色、淡黄色、绿色,甚至无色。新鲜时呈中性或弱酸性反应,放置稍久可变成碱性,含水量50%~75%,比重在1.030~1.080之间。新鲜毒液接触空气易产生泡沫,室温下放置24小时易腐败变质,丧失起毒性。冰箱中可以保持15~30天,在40℃保存时间较久,经过真空干燥或冷冻干燥处理后的蛇毒可于室温下保存20~30年,但毒性强度和一些酶的活性会不同程度的降低,遇水仍能溶解。蛇读经紫外线及加热后毒性消失。反能使蛋白质沉淀变性的强酸、强碱及重金属盐类,均能破坏蛇毒。蛇毒还易受氧化剂、还原剂、蛋白水解酶类等的分解、破坏,从而失去其毒力。经甲醛处理后也会丧失其毒性,但抗原仍能保留。 ⒉ 蛇毒含有哪些成分? 蛇毒的特点是成分复杂,不同的蛇种、亚种、甚至同一种蛇不同季节所分泌的毒液,其毒性成分仍存在一定的差异。将蛇毒分离提纯,目前已知有神经毒素、心脏毒素、凝血毒素、出血毒素及酶类等主要成分。此外,还含有一些小分子肽、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类、核苷、生物胺类及金属离子;其中一些具有生物活性,或与生物活性有一定关系。蛇毒经纯化后,其毒性成分可比粗毒大5~20倍,毒性成分亦是各有不同。 ⒊ 蛇毒有哪些药用价值? 蛇毒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药理研究证明,蛇毒中含有促凝、纤容、抗癌、镇痛等方面的药理功能成分。能阻止和治疗中风、脑血栓的形成,还能治疗闭塞性脉经管炎、冠心病、多发性大动脉炎、肢端动脉痉挛、视网膜动脉、静脉阻塞等病症;蛇毒对缓解晚期癌症病人的症状亦有一定的作用,尤其是镇痛作用,已引起世人瞩目。把蛇毒制成各种抗蛇毒血清,用于治疗各种毒蛇咬伤,有药到病除的显效,目前已得到广泛推广。 ⒋ 蛇毒灾临床上有哪些应用? 我国对蛇毒研究和临床应用的进展很快。大量临床实践证明,蛇毒有以下的临床应用。 ⑴ 镇痛作用 早在20世纪70年代,广州医学院研制的眼镜蛇毒注射液用于临床,对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恶性肿瘤痛、风湿与类风湿关节痛、偏头痛、带状疱疹等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具有良好的作用。蛇毒作为镇痛剂有如下优点:作用显著且持久、安全范围宽、连续用药无耐药性,不像吗啡那样有成隐的感觉和危险。昆明动物研究所于1976年从眼镜蛇毒中试制成功的克痛灵,对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⑵ 降低血压 国外报道,从巴西矛头蝮蛇毒分离得到一种活性肽,能阻断血管紧张素的转化,从而降低人体血管紧张素的增压活性,可用于防治肾性高血压及长时间压迫肾动脉所致的血压升高。我国也已发现五步蛇毒中有降压活性非常明显的组分,可开发成一种新的降压药。 ⑶ 止血作用 蝰蛇毒可使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而形成凝血块,可用0.1%蝰蛇毒的灭菌溶液治疗血友病等的出血。此外,还可以用于血液病的鉴别诊断,成为临床检验方法之一。 ⑷ 抗癌作用 沈阳部队总医院利用蝮蛇毒配合化学疗法,治疗骨肉瘤患者,使患者的存活时间明显延长。近年来,上海长宁区新东地段医院用蛇毒胶囊治疗各种癌症,有使肿块缩小、延长癌症病人生存期等疗效。中国医科大学开展了蛇岛蝮蛇的原毒与分离毒对抑制肿癌的研究,结果表明抑癌率达30%~87.1%。此外,解放军238医院组见的全军蛇毒临床应用研究中心,对蛇毒抗癌抑癌组分的提取与分离已经完成,进入动物实验和临床阶段。 ⑸ 治疗脑血栓及脉管炎 解放军238医院利用长白山白眉蝮蛇毒,经高温度纯化,得到类凝血酶,医药名叫“清栓酶”,不含任何有毒成分,治疗脑血栓及其后遗症。临床证明,该酶安全可靠,疗效很好。对脉管炎病人能使疼痛迅速缓解,并促进食欲和睡眠的作用。有部分脑血栓偏瘫病人还从此得到了康复。 ⑹ 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 中国医科大学研究室用毒蛇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6例,经钡餐及胃镜复查,仅用药30天,5例完全治愈,1例溃疡缩小。临床还证明,应用蛇毒治疗消化道溃疡,具有止痛和促进睡眠的作用,并有增加患者食欲和体重的优点,很值得推广使用。 ⑺ 制备抗蛇毒血清 我国从20世纪30年代起开始制抗蛇毒血清,先后研究成功了精制抗蝮蛇、五步蛇、银环蛇、眼镜蛇、新疆蝮蛇、海蛇、金环蛇、蝰蛇等毒蛇的抗蛇毒血清,为救治被毒蛇咬伤的人们立下了汗马功劳。 ⑻ 蛇毒还用在戒毒和军事领域 美国的研究机构已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⒌ 国内有哪些单位在开展蛇毒的药用研究工作?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蛇毒的研究工作蓬勃发展。目前,我国医学界和生物学者的研究课题主要有三个研究方面:一是抗蛇毒血清的应用;二是蛇毒的化学成分及其毒理和药理作用;三是蛇毒的临床应用。从事这些研究工作的单位有:中国医科大学、卫生部上海药物研究所、浙江医科大学、广西医学院、中山医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238医院、沈阳药学院、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浙江中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