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鳝无公害养殖病害防治
时间:2024-06-09 21:31:10
来源:网络
浏览:110次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目前对于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防治及水产动物的无公害养殖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病害防治的发展趋势是从以化学药物防治为主,向以生物制剂和免疫方法,提高养殖对象的免疫机能,选育抗病品种,采用生态防治病害等进行综合防治为主,使产品成为绿色产品。 黄鳝属于淡水经济鱼类,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且具有药用保健功能,是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的美味佳肴和滋补保健食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十分畅销。人工养殖黄鳝具有占地面积少、管理方便、成本底、经济效益显著等众多优点,日益受到生产者的青睐。但随着其集约化的发展,鳝病也越来越多,为此,本文就结合无公害养殖对黄鳝的病害防治做一介绍,以供广大黄鳝养殖户参考。 1 病害预防 进行黄鳝无公害养殖,首先应注意其抗病免疫能力或保护其自身固有的抗病免疫性能,影响黄鳝非特异性免疫力的身体防御功能因素主要有鳞片、皮肤等表面屏障以及黏液与吞噬细胞组成的第二道防线。鳞、皮肤及黏液是鱼体抵抗病原体及寄生生物感染侵袭的重要屏障。因此,保护鱼体不受损伤,避免敌害致伤,病原就无法侵入,如赤皮病、打印病和水霉病就不会发生。养殖水体中化学物质浓度太高,会促使黄鳝分泌大量黏液,黏液过量分泌就起不到保护鱼体的作用,不能抵御病原菌侵入。 黄鳝在发病初期从群体上难以察觉,所以只有预先做好预防工作,才能避免重大的经济损失。病害预防必须贯穿整个养殖工作,这里我主要讲述在苗种选择和生态防病两方面的工作。 1.1 苗种选择 苗种选择是整个养殖的关键步骤,在黄鳝的苗种选择方面需注意以下几点:①带伤有病黄鳝,体表有伤痕、血斑,鳃颈部红肿等,往往是由捕捉不当、暂养不当所致,一般应留用笼捕黄鳝进行养殖。⑨具不正常状态的鳝种不宜养殖。在黄鳝尾部发紫、黏液缺少或无黏液,这是水霉病感染的症状;鳝体有明显红色凹斑,大小如黄豆,这是感染腐皮病症状;黄鳝头大颈细,体质瘦弱,严重时呈卷曲状,这是患毛细线虫病症状,极易传染。③长期高密度集养、运输、暂养后往往由于水少黏液多,温度升高而导致黄鳝患"发烧"病,这类黄鳝人工养殖过程往往陆续死亡,很难治愈。④受药物中毒的黄鳝,例如被农药毒害,外表尚难辨识,但往往30h左右(随温度高低而不同)后体色变灰、腹朝上等,不宜养殖。⑤在较深水中"打桩"的黄鳝往往比在水底安静卧伏的黄鳝体质差,较易死亡,不宜养殖。 1.2 生态防病 鳝病预防应以生态预防为主。生态预防主要措施有①保持良好的空间环境,养殖场建造合理,满足黄鳝的喜暗、喜静、喜温暖的生态习性要求。②加强水质、水温管理,保持水质、底质良好,勿使换水温差过大,防止水温过高。③在养殖场中种植挺水植物或凤眼莲、喜旱莲子草等漂浮性植物,在池边种植一些攀缘性植物。④在黄鳝池中放养少量泥鳅以活跃水体,每池放入数只蟾蜍,以其分泌物预防鳝病。⑤应用有益微生物制剂改良水质维持微生物平衡,抑制有害微生物繁衍。⑥病鳝要及时隔离处理。 另外,在无公害黄鳝养殖中,为了保持养殖环境和养殖对象体内、外生态平衡,抑制或消除敌害生物侵袭、感染,除尽量使用有益微生物制剂,进行生物防治,创造良好生态环境之外,正确合理有限制地使用消毒、抗菌药物也是必要的,但必须注意使用这些药物的品种、使用剂量和使用时间,例如:绝不能使用已禁用的药物,不能超量使用,并注意无公害要求禁用期和休药期等。要是超量使用,不仅达不到防治病害的目的,而且会造成药害死亡,这种死亡有时在短期内大量发生,有时则在养殖过程中持续性陆续发生,损失相当严重。 2 疾病治疗 2.1 赤皮病 2.1.1 病原体细菌感染。 2.1.2 症状 由于黄鳝皮肤在捕捞或运输时受伤,使细菌侵入皮肤所引起的疾病。病鳝体表局部出血、发炎,皮肤脱落,尤其在腹部和两侧最为明显,呈块状。有时黄鳝上下颌及鳃盖也充血发炎。在病处常继发水霉菌感染。病鳝身体瘦弱,春末、夏初较常流行。 2.1.3 防治方法 ①捕捞及运输时小心操作,避免鳝体受伤;②放养前用5~20mg/L漂白粉洗鳝体约半个小时;③发病季节用漂白粉挂篓进行预防。漂白粉用量一般为每0.4g/L。④用1.0~1.2mg/L漂白粉全池泼洒,用2~4mg/L五倍子全池泼洒,连续3d;⑤每平方米用明矾0.05g泼洒,2d后再用生石灰按 25g/立方米化水泼洒。 2.2 肠炎病 2.2.1 病原体细菌感染。 2.2.2 症状 病鳝离群独游,游动缓慢,鳝体发黑,头部尤为明显,腹部出现红斑,食欲减退。剖开肠管可见肠管局部充血发炎,肠内没有食物,肠内黏液较多。该病传染性强,病程较短,死亡率高。水温25~30%时是该病的适宜流行温度。 2.2.3 防治方法 ①加强饲养管理,不投喂腐烂变质饲料,及时消除残饵,防止水质恶化;②发病季节每100g黄鳝每d用大蒜30g拌饲投喂,连续3~5d;③治疗主要采用内服与外用药物相结合进行。外用药常用1×10×E-6~2×10×E-6浓度漂白粉或10×10×E-6浓度生石灰或0.2×10×E-6~0.3×10×E-6禽用红霉素遍洒全池。 2.3 花斑病 2.3.1 病原体 细菌感染。 2.3.2 症状 病鳝背部出现蚕豆大小黄色圆形斑块,严重时死亡。该病再6~8月份流行,7月中旬达到高峰。 2.3.3 防治方法 ①用0.4mg/L三氯异氰脲酸全池泼洒;②发病池用去皮蟾蜍,用绳系好后在池内往返拖数遍,有一定疗效。 2.4 打印病 2.4.1 病原体 点状气单孢菌点状亚种。 2.4.2 症状 患病部位先出现圆形或椭圆形坏死和糜烂,露出白色真皮,皮肤充血发炎,出现红斑,形成明显的轮廓。病鳝游动缓慢,头常伸出水面。该病终年可见,尤以4~9月份多发。 2.4.3 防治方法 ①外用药同赤皮病;②内服药以每100kg黄鳝用2g磺胺间甲氧嘧啶拌饲料投喂,连续5~7d。 2.5 出血病 2.5.1 病原体 嗜水气单孢菌。 2.5.2 症状 病鳝体表呈点状或斑块状弥漫状出血,以腹部最明显,其次是身体两侧,体表无溃疡,身体失去弹性,呈僵硬。病鳝喉、口腔充血并伴有血水流出。腹腔具血水,肝脏肿大色淡,有的具有血斑。肝、肾出血以肝损坏尤为严重。肠道发炎充血,无食物,内含黄色黏液,肛门红肿。该病发病快,严重时死亡率达90%以上。流行季节为4~10月份,6~9月份高峰期。 2.5.3 防治方法 ①用0.4~0.5mg/L三氯异氰脲酸全池泼洒;②用10mg/L的二氧化氯侵浴病鳝5~10分钟,每100kg黄鳝用2.5g氟哌酸拌饲投喂,连续5d,第1d药量加倍。 2.6 细菌性烂尾病 2.6.1 病原体 产气单孢菌。 2.6.2 症状 被感染的尾柄充血发炎,直至肌肉坏死糜烂。病鳝反应迟钝,头常常伸出水面,严重时尾部烂掉,尾椎骨外露,丧失活动能力而死亡。 2.6.3 防治方法 ①用10mg/L的二氧化氯药浴病鳝5~10min;②每100kg黄鳝用5g土霉素拌饲料投喂5~7d。 2.7 水霉病 2.7.1病原体水霉菌。 2.7.2 症状 初期病鳝症状不明显,数日后病鳝体表的病灶部位长出棉絮装的菌丝,且在患处肌肉腐烂。鱼卵及幼苗均可能感染这类病。凡是受伤的卵、幼鱼、成鱼易患此病。 2.7.3 防治方法 ①鱼池用生石灰清塘,用量为每立方米水体100~150g,溶水后全池泼洒;②用3%~5%的食盐水浸泡病鳝5min;③用0.04%的食盐水和 0.04%的苏打水全池泼洒。 2.8 棘头虫病 2.8.1病原体 隐藏棘衣虫。 2.8.2 症状 棘头虫虫体较大,呈乳白色,主要寄生在病鳝近胃的肠壁上,以带钩的吻钻进肠黏膜内,吸收寄生营养,常引起病鳝肠壁、肠道充血发炎,鱼体消瘦。大量寄生时,会引起肠道堵塞,严重时造成肠穿孔,或肠管倍堵塞,鳝体消瘦,有时引起贫血,病鳝死亡。该病终年可发生,无明显季节性,各年龄组黄鳝均可感染,感染率达60%~100%。 2.8.3 防治方法 ①用晶体敌百虫0.7mg/L水体泼洒,杀灭中间宿主剑水蚤,同时用晶体敌百虫按鱼体重量0.1g/L拌饵投喂,连喂6~7d;②每100 kg黄鳝用0.2~0.3g左旋咪唑或甲基咪唑和2g大蒜素粉或磺胺嘧啶拌饲投喂,连喂3d。 2.9 毛细线虫病 2.9.1 病原体 毛细线虫,虫体细小如纤维状,以头部钻入鳝肠壁黏膜层,吸取鳝体营养,破坏组织,引起肠道发炎。 2.9.2 症状 病鳝肠壁充血发炎,离群分散,极度消瘦,继而死亡。在虫体少量寄生时,没有明显症状;当虫体大量寄生时,病鳝身体呈卷龙状运动,头部颤抖,消瘦直至死亡。该病主要危害当年鳝种,大量寄生引起幼体死亡。 2.9.3 防治方法 ①用20×10×E-6~25×10×E-6浓度生石灰清塘消毒以杀死虫卵及带病者;②每千克黄鳝用90%的晶体敌百虫0.1g,拌入饲料种投喂,连续投喂5~6d。 2.10 中华颈蛭病 2.10.1 病原体 中华颈蛭俗称蚂蟥。 2.10.2 症状 中华颈蛭以其吸盘吸附于幼鳝和成鳝的体表任何部位,单主要吸附于鳃孔处和体侧、头部,吸取寄主血液,其致病死亡率为100%。 2.10.3 防治方法 ①用生石灰清塘,能有效杀死蛭类;②用10mg/L晶体敌百虫或5mg/l高锰酸钾溶液泼洒;③用3%食盐水浸洗病鳝5~10min; 2.11 发烧病 2.11.1 症状 此病重要是由于放养密度过大,黄鳝体表分泌黏液过多,致使水中微生物加速分解,消耗水中溶解氧,放出热量,使黄鳝因缺氧而焦躁不安,互相缠绕,造成大量死亡。 2.11.2 防治方法 ①放养密度药适当,夏季药及时换注新水或在池中种植部分水生植物,以降低水温,保持水质清新;②在池中放入少量泥鳅(500~ 1000g)用以摄取残饵,同时泥鳅上下游动能减少鳝鱼相互缠绕;③用0.7×10×E-6浓度的硫酸铜溶液全池泼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