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技术
-
鲟鱼属于底层冷水性鱼类,栖息在水质清澈,底质为沙砾的水域中。喜弱光,怕强光。鲟鱼食性一般为肉食性或杂食性,幼鱼以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水生昆虫为食;成鱼除底栖动物、水生昆虫外,还喜食小鱼小虾。产自北美的匙吻鲟为浮游生物食性。各种鲟鱼在养殖方法,尤其是成鱼养殖方法上无大区别,只是因品种不同,在幼鱼养殖过程中的饲料转化方面存在着难易程度的不同,至于生长速度的快慢,则主要取决于水质、水流、放养密度和饲料的优劣。按鲟鱼不同生长阶段所具有的特点,可简单总结成以下两种养殖方法:一、幼鱼养殖1.流水养殖:可采用室外水泥地...阅读详情
-
福建省建宁县水产技术推广站从2001年开始从福州引进史氏鲟养殖,并积累了一些经验,笔者把这几年常出现的病害进行整理,供同仁参考。人工养殖史氏鲟比较容易发生的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真菌性疾病1、病因及症状:病原微生物主要是水生真菌,常见的种类有丝状水霉、鞭毛棉霉等。病鱼行动迟缓、鱼体消瘦、不摄食,主要由于拉网时操作不慎引起。2、防治方法:采用克霉唑和1%的食盐与小苏打水混合溶液浸泡10分钟左右,或者用1ppm~2ppm高锰酸钾全池泼洒。二、细菌性出血病1、病因及症状:笔者在生产实践中,发现出血病在很多情况...阅读详情
-
一、致病原因1.鳖苗运输过程中由于挤压、擦伤,为病菌侵入打开通道。2.放养密度过大。3.饮料营养不够全面,饵料中缺乏维生素,且鲜活饵料的搭配量不足。4.由于部分劣质鳖苗体质弱或机体已有损伤,加上入池后未经严格消毒处理,引起疾病的发生;发现病情不够及时,导致疾病的暴发流行。二、发病症状1.鳖苗摄食量突然减少,多数聚集于食台,敏感性降低,少数病鳖单独在池中漂游,反应迟钝,划水无力;2.病鳖四肢、颈部、背甲及裙边的皮肤发生糜烂,病灶组织变白或变黄,而后向四周扩展产生溃疡。病情进一步恶化,疖疮由溃疡面发出,并逐步...阅读详情
-
南美白对虾荧光病是由哈维氏弧菌感染对虾幼体及成体,引起虾体发光的疾病,流行于福建、广东沿海等地区。一、症状发病初期,蚤状幼体活动能力下降,趋光性差,沉伏于底部,或倒卧,或匍匐移动,当水流大时大多随着水流翻滚,糠虾及仔虾弹跳无力,摄食少或不摄食,体色苍白,失去表面鲜艳色彩,尤其是头部和胸部呈苍白色,濒死或死亡的幼体在夜间或黑暗处发出荧光,亮度随发病的程度及幼体的大小而不同。但发病的早期看不到荧光,当幼体处于濒死状态时,即可见发出微弱的荧光,幼体死之后发出的荧光最强,可持续10个~30多个小时,直至尸体分解后...阅读详情
-
鲟鱼抗病能力较强,发病率较低,但由于其骨板坚硬,鳃部分裸露,在人工环境下进行高密度养殖,因相互磨伤而容易受到病虫害的感染。鲟鱼患病后用普通药物难以治愈,且鲟鱼对一般的常用药物非常敏感,这要求我们在鲟鱼养殖工作中,加强鱼病预防工作,方可将损失降到最低点。水霉病症状此病主要发生在子幼鱼阶段,在幼鱼体表擦伤处可看到灰白色棉毛絮状物,病鱼开始焦躁不安,随着病情加重会游动迟缓,食欲减退甚至停食,鱼体逐渐消瘦,最后瘦弱而死。病因鱼体受伤或水质不良而引起体表感染,滋生水霉。防治方法用生石灰水对养殖池进行清池可减少此病的...阅读详情
-
龟鳖养殖是以技术为基础的工程,其病害防治是技术含量较高的环节。在龟鳖病害防治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有三个,就是安全、诊断和应激。安全优先是龟鳖生产原则和对人类健康负责的态度;诊断角度要全面是认识龟鳖病害根源和处理病害的正确途径;应激反应是龟鳖养殖中经常发生的现象和不明死亡的主因。1安全优先原则是效益优先,还是安全优先,实际是以钱为纲还是以绿为纲的不同理念。没有效益就不能生存,是效益优先的出发点。因此,效益优先就是采取各种技术、管理和市场手段,获得经济效益最大化。而食品安全意识滞后的结果是,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国...阅读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