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瓜类作物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

时间:2022-11-11 13:08:48 来源:网络 浏览:94次
    近年来,随着蔬菜种植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为一些病害的发生发展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现介绍近年来在广西瓜类作物栽培中危害呈上升趋势的几种病害及防治方法。    1 病毒病    1.1 症状    全株发病,尤以顶部幼嫩茎蔓症状明显。早期感病株叶变小、皱缩,节间缩短,全株明显矮化,不结瓜或结瓜小,中期到后期染病,中上部叶片皱缩,叶色呈浓淡相间的斑驳或叶面出现泡状突起,严重的出现叶反卷现象。病瓜畸形,瓜面出现泡状突起或浓淡斑驳状,果面凹凸不平或畸形,如果是黄皮类型的果实,果皮着色不均匀。    1.2 发生情况及发病原因    主要为害定植后的植株,每年5~11月,所有瓜类作物均受害,一般地块病株率为10%~20%,重病地病株率高达80%,给生产带来严重的威胁,特别是近年来高温干旱持续时间增加,夏秋种植的西瓜、南瓜,如不及时预防,严重病地发病率高达100%。广西瓜类作物的病毒病病原主要是花叶病毒,以西瓜花叶病毒2号(WMV-2)、黄瓜花叶病毒(CMV)和烟草花叶病毒(TMV)为主,主要通过机械摩擦、棉蚜虫和嫁接传染。    1.3 防治措施    商品种子用10%磷酸三钠水溶液浸种10~15min,水洗干净后播种;种植时用银黑双色地膜覆盖(银色朝上)避蚜;及时防治蚜虫,用高效低毒药剂,如2.5%功夫或40%菊马乳油及新型抗蚜灵、辟蚜雾等进行防治;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发病前或初期,用2%好普水剂500倍液、病毒K500~1000倍液、沃施克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等抗病毒药剂交替使用,预防10~15天喷1次,防治7天喷1次,连喷2~3次。    2 白粉病    2.1 症状    苗期至收获期均可染病,以成株期为主。主要为害叶片及茎秆,很少为害果实。发病初期叶面或叶背及茎秆上产生白色近圆形粉斑,上有白色粉状物,严重时,出现褪绿色斑点,有的连成大片或布满整个叶片(叶正面或背面)致叶片变黄,最后干枯但不脱落,有时病斑上长出成堆的黄褐色小粒点,后变黑,即病原菌的闭囊壳或子囊壳。    2.2 发生情况及发病原因    主要发生在定植后的植株,南瓜、苦瓜西葫芦、西瓜和甜瓜受害较重,这些作物田间白粉病发病率高达80%以上,使植株生长及结瓜受阻,生育期缩短,产量降低甚至绝收。该病是由子囊菌亚门真菌中的瓜白粉菌和瓜类单囊壳的白粉菌侵染引起的病害,病菌的分生孢子萌发温度范围10~30℃,适温20~25℃,且需要较高湿度。田间湿度大,气温16~24℃或干湿交替出现则发病重;栽培地势低洼,氮肥过多或肥料不足,通风不良以及生长过旺或衰弱等都容易发病。    2.3 防治措施    选择抗病品种,选择地势较高利于排水的田块种植,忌偏施氮肥,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注意发现中心病株并及时施药。发病初期可用45%超微粒硫磺胶悬液150~300倍液、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5%百理通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等交替喷洒。喷药时叶面叶背一起喷,每隔4~5,天喷1次,连喷2~3次。    3 霜霉病    3.1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初期叶面出现浅黄色小斑,后扩大,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这点有别于白粉病),颜色由黄色逐渐变为黄褐色,严重时病斑融合为斑块。湿度大时,在叶背面长出白色霉状物,有时叶面也可见白色菌丝,天气干燥时则很少见到霉层。    3.2 发生情况及发病原因    主要为害黄瓜、有棱丝瓜,其次为苦瓜、西瓜,南瓜、西葫芦较少。发生该病是由鞭毛菌亚门真菌中的古巴假霜霉菌引起。病菌萌发的温度范围4~32℃,适温15~19℃,低温阴雨易诱发本病,在广西5~10月均易发生;一般遇连绵阴雨后发病,排水不良、土壤含水量高、密植等情况下发病重。    3.3 防治措施    选择抗病品种,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田块种植,合理密植,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注意发现中心病株及时用药,发病初期交替使用72.2%普力克水剂500~700倍液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53%金雷多米尔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药要及时、到位(叶片正反两面)、持续,每5~7天1次,连续2~3次。    4 枯萎病    4.1 症状    以成株期发病严重,特别是开花坐果后陆续发病。发病株茎基部纵裂,纵切病茎可见维管束变褐,部分叶片中午萎蔫,早晚恢复,3~6天后,整株叶片萎蔫,最后植株枯死,有的病部出现褐色病斑或溢出少许琥珀胶状物,湿度大时病部表面生出粉红色或白色霉状物。    4.2 发生情况及发病原因    主要发生在瓜类重茬地,西瓜、甜瓜发病率高于其他瓜类。近年来,苦瓜枯萎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据调查,苦瓜连作3年以上的地块发病率高达40%。该病的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真菌,不同瓜类的枯萎病由不同专化型的尖镰孢菌侵染。主要以菌丝、厚垣孢子或菌核在土壤中、肥料中越冬,成为翌年主要初侵染源,病菌从根部伤口或根毛顶端细胞间侵入,后进入维管束在导管内发育堵塞导管,并产生毒素,引起寄主中毒,使瓜叶迅速萎蔫。连作、土壤过分干旱,根结线虫或质地粘重的酸性土是引起该病的主要条件,干旱过后,过湿或漫灌会加重发病。    4.3 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如黄瓜选用园丰园6号,节瓜选桂优1号,冬瓜选桂蔬1号等;选用无病虫的基质育苗或采用营养杯、穴盘育苗,避免定植时伤根;与其他非葫芦科作物轮作;嫁接防病是目前生产上预防瓜类枯萎病最有效的方法,如西瓜选择葫芦作砧木,黄瓜用黑籽南瓜作砧木;加强田间管理,施用充分腐熟的肥料,避免干湿不均。药剂防治:目前尚无很好的药剂能防治该病,可分别在瓜类作物定植时、伸蔓期及开花结果期用10%双效灵水剂250倍液、20%好靓可湿性粉剂2500~3000倍液或绿亨一号3000~4000倍液等灌根,每株灌药液0.5kg,预防效果较好。    5 根结线虫病    5.1 症状    主要为害根部。植株受害后生长停滞,僵老直立,叶缘发黄或枯焦,扒开根部可见侧根、须根上生出许多大小不等的瘤状物,有的呈串珠状,有的似鸡爪状,根结线虫破坏了根组织的正常分化和生理活动,使植株根部对水分和养料的吸收和运输受到阻碍,导致地上部分植株生长矮小、叶片萎缩、黄化,发育不良,叶色较淡,似缺水状,受害的植株生长衰弱,干旱时植株呈萎蔫状态,严重时整株枯死。    5.2 发生情况及发病原因    作物整个生长期均受为害。主要发生在砂土或砂壤土地块或基质消毒不彻底的设施栽培。据调查,设施栽培的基质中,凡是使用未充分腐熟鸡粪的,不管是茄果类还是瓜类,其根结线虫病发病率高达80%以上,引起该病的病原主要是南方根结线虫,多在土壤5~30cm处生存,以3~10cm土层分布最多,常以卵或2龄幼虫随病残体遗留在土中越冬,一般可存活1~3年,最适生存温度25~30℃,高于40℃,低于5℃都很少活动,55℃经10min致死。病土、病苗及灌溉水是主要传播途径。    5.3 防治措施    培育无病虫种苗,采取耕作栽培防治、土壤处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由于根结线虫常分布在地表25cm左右的土层中,收获作物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深翻土地40~50cm,条件允许时用水浸泡,降低土壤通透性,能有效地抑制根结线虫的活动,使线虫大大减小;棚室栽培的利用夏季高温撒生石灰67kg/667平方米,灌或淋1次透水,覆膜闷棚15天,使地表温度达60℃以上,能有效杀死根结线虫;定植前1~2天用0.1%阿维菌素可湿性粉剂6kg/667平方米、或10%福气多颗粒剂2kg/667平方米沟施或穴施,或定植时用 1.8%阿维菌素乳油1000倍液作定根水。
评论
评论
发 布

《广西瓜类作物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内容对您是否有用,请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