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的白粉病

时间:2022-11-11 15:56:18 来源:网络 浏览:125次
简介白粉病是豆类蔬菜较常见且为害较重的一种病害,我国南北菜区均普遍分布,病害流行季节,可造成植株中下部叶片大量发病而枯死,引起产量和产品质量较大的损失。症状此病可为害植株各个部位,但以叶片发生较多。染病的叶片,初期在叶背出现失绿小斑块,逐渐转变为黄褐或紫褐色,病叶正面散生白粉霉状物,这是病原菌的外寄生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发生严重时白粉霉状物可盖满全叶面使叶片早枯(图1叶片受害状)。叶柄、茎、豆荚染病也产生白色粉状物,并可使茎、豆荚早枯,籽粒干瘪。病原豇豆白粉病的病原是蓼白粉菌(ErysiphepolygoniDC.),属于子囊菌的真菌。它的有性世代产生扁球形、黑褐色的闭囊壳,表面有菌丝状的附属丝。闭囊壳的直径60~139微米,内有3~10个子囊;子囊长卵形、无色,大小为49~82′29~53微米,内有2~8个子囊孢子,孢子单胞,大小为17~30′10~19微米。有性世代在我省少见。无性世代的分生孢子梗短棒状,在其上产生成串的分生孢子,顶部的是最早形成的,分生孢子单胞,无色、长卵圆形,大小为27~33′14~17微米(图2病原真菌)。病菌的寄主范围较广,除可侵染多种豆科植物外,还可侵染甘蓝、芹菜油菜芥菜番茄等,以及多种其它草本植物。发生规律和发病条件白粉菌是一类活物营养的寄生菌,它不能在病残体上腐生。在我国北方主要靠闭囊壳越冬,但在我省一般不产生抗逆性强的闭囊壳世代,它的初侵染来源主要是田间其它寄主作物或杂草染病后长出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容易从孢子梗上脱落,通过气流传播,条件适宜时萌发,从寄主表皮细胞侵入后,菌丝在表皮营外寄生并不断蔓延,再长出新的分生孢子,传播后可频频进行再侵染。白粉菌是一类很耐干旱的真菌。一般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多雨都易诱发病害严重,而对白粉病,多雨反倒会抑制病害的发展。虽然如此,潮湿的天气和郁闭的生态条件,仍然有利于白粉病的发生。植株受干旱影响,尤其是土壤缺水,会降低对白粉病的抗性。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通风透光状况不良;施氮肥过多;管理粗放等都有利于白粉病发生。防治方法对白粉病可采取下列综防措施。1.因地制宜选种抗病品种。2.加强栽培控病措施主要是注意搞好田间通风降湿和增加透光;天旱时要及时浇水防止植株因缺水降低抗性;开花结荚后及时追肥,但勿过量施氮肥,可适当增施磷钾肥,防止植株早衰。3.药剂防治发病始期可选喷(1)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40%多硫悬浮剂300~400倍液;(3)50%硫磺悬浮剂150~200倍液;(4)10%世高水分散性颗粒剂1500~2000倍液(瑞士诺华公司新产品);(5)2%农抗120水剂200倍液等。隔7~10天喷一次,连续喷3~4次。
评论
评论
发 布

《豇豆的白粉病》内容对您是否有用,请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