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中期管理
特征描述及防治方法
加强马铃薯生长期田间管理,是获得高产优质马铃薯的重要保证。田间管理的重点是,前期搞好中耕培土;后期注意涝排早灌,防治病虫害。
1、及时中耕除草
从出苗到开花期大约一个月时间,一般连续进行三次中耕培土,自齐苗后开始,每10天进行*。及时进行中耕培土除了可以调节水、气、热的供应,防除杂草,促进幼苗茁壮生长之外,还可以起到防止块茎外露的作用。块茎外露不仅造成表皮变绿,龙葵素含量增加,降低食用品质,而且易受晚疫病菌的侵染,造成块茎腐烂。
2、及时排灌
马铃薯虽然比较抗旱,但要获得高产也不能缺少水份,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土壤含水量保持在60%~80%比较合适。在马铃薯生产季节如遇干旱,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可根据干旱情况,酌情灌溉,不但有利于块茎正常生长,而且还可以防止块茎“二次生长”,形成畸形薯;如果生育期间遇到洪涝灾害,要立即排水防涝,否则 将造成块茎腐烂。
3、控制徒长
在现蕾末期和开花初期,如果因肥水过大而发生植株徒长时,可叶面喷施800倍~1000倍的矮壮素或700倍~900倍的多效唑控制植株徒长,以减少茎叶的养分消耗,促进光合产物向块茎运输积累。
4、增施叶面肥
对于部分缺肥的地块,可增施2-3遍叶面肥。市场上的叶面肥多种多样,质量也是千差万别,购买时一定要注意叶面肥的成分及含量。不能使用过于便宜的叶面肥,有些叶面肥营养成分的含量不足,有些叶面肥仅含有少量尿素的尿素水,来充当叶面肥。因此购买时一定要辨别清其营养成分及其含量。
5、防治病害
5.1马铃薯早疫病
5.1.1病原:早疫病也称轮纹病,是由早疫链格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近年来在我国北方地区早疫病有逐年严重的趋势,有的抗晚疫病品种往往因感早疫病而死亡。早疫病发生和流行的条件与天气有密切的关系,干湿交替的天气容易发病;还与土壤肥力有关,有机质含量高的地块病害轻,土壤瘠薄的地块发病重。
5.1.2症状的识别: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褐黑色水浸状小斑点,然后病斑逐渐扩大,形成同心轮纹并干枯。病斑多为圆形或卵圆形。严重时病斑相连,整个叶片干枯,在叶片上产生黑色绒霉,块茎感病呈褐黑色,凹陷的圆形或不规则的病斑,病斑下面的薯肉呈褐色干腐。
5.1.3防治方法:主要防治方法为药剂防治,没有发病时可用70%的代森锰锌500倍液,7-10天喷施*,连续喷施3-4次,也可以应用安泰生(丙森锌)等药剂。但是当病害发生后则喷施治疗性的杀菌剂来防治,比较有效的杀菌剂有好力克、拿敌稳等,7天喷施*,一直持续到收获前为止,可有效地控制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5.2马铃薯晚疫病
5.2.1病原:晚疫病的病原是一种称为致病疫霉的卵菌。晚疫病菌不仅能够感染马铃薯的地上部茎叶,而且还能够侵染地上部的块茎,危害极其严重。该菌除了危害马铃薯之外,还能够侵染番茄。
5.2.2症状的识别:病害开始的症状往往是在叶片的边缘和叶尖上出现,开始是一个不大的水浸状灰色斑,逐渐扩大呈圆形或半圆形暗绿或暗褐色大斑,同时感病的叶子边缘发生弯曲。病斑周围有一小圈淡绿色或淡黄色区带。孢子形成时,通常在叶背面病斑周围出现白霉,湿度特别大时,叶正面也会产生白霉。薯块感病时,初期呈现出小的淡褐色或稍带紫色的不规则形病斑,以后稍微下陷。病斑下面的薯肉呈深度不同的褐色坏死,其它部分还很正常。感病的块茎很容易被其它病菌所侵染而引起块茎的腐烂,不仅在田间发生,而且可以延续至窖内贮藏。
5.2.3防治方法:晚疫病是当前危害马铃薯生产中*严重的病害,同时也是比较难以防治的病害。1)选用抗病品种:目前在黑龙江省比较抗晚疫病的品种主要有克新12号、克新13号和克新18号。2)消灭初侵染源:研究证明,带病种薯是黑龙江省晚疫病的*初侵染源。因此,在种薯出窖时,一定要精选种薯,剔除感病种薯,并将这些病薯彻底消毁,可采用深埋的方法,决不能随意抛弃。对于感病品种,尤其是块茎感病的品种,可使用马铃薯种衣剂。经过我们多年的试验研究,使用种衣剂,可有效地降低晚疫病中心病株的发生率,且能够提高出苗率,还具有抗旱的作用。3)药剂防治:可选择的杀菌剂有:保护剂有代森锰锌、安泰生(丙森锌)等,内吸性杀菌剂有霜脲锰锌、阿米西达、银法利等。*次喷药一般在现蕾期,当行间彼此封垄时进行,根据天气情况,内吸剂可10天喷施*,保护剂7天喷施*。一般品种根据病害发生情况,可喷药3次,而感病得早熟和中熟品种应喷药5次以上。一个地区在同一时期同时喷药,进行联合防治,一般面积越大,联合防治的效果越好。值得注意的是甲霜灵及其复配剂(进口的称为雷多米尔或瑞毒霉,金雷多米尔)在黑龙江省晚疫病菌株已普遍对其产生了抗药性,防效很差。因此在生产中*不要使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4)种薯田可进行割秧或者拔秧处理,一般在晚疫病发生达到2级~3级,块茎具有了一定的产量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