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

时间:2022-11-13 05:57:34 来源:网络 浏览:152次

病虫害图片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

特征描述及防治方法

又称“干烧心”,该病发生较普遍,大多数栽培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发病初期,多在内层球叶的叶尖或叶缘出现水渍状斑,并迅速扩展,导致病部焦枯变褐,叶缘表现出类似 "灼伤"现象,故俗称 "干烧心".发病后,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病部易被细菌 (主要是软腐细菌)侵染,使病部迅速腐烂,严重时甚至把整个叶球 "烂光".

该病是因叶片得不到足够的钙所致,可能是由于土壤中缺钙,满足不了植株的正常需要所致。但多数情况下,土壤中并不一定缺钙,而是因为土温、气温偏高,光照过强,土壤湿度过高或过低,氮肥施用量过多等原因,影响植株对钙的正常吸收而引起缺钙。特别是植株生长过快时,由于钙在植株体内移动缓慢,跟不上组织生长速度,便可引起顶烧。防治方法:选用抗顶烧病强的品种;选择肥沃的壤十种植,整好地,施足腐熟的有机肥;施用速效肥时,注意氮、磷、钾肥合理搭配,避免偏施氮肥,尤其是结球后期更要控制氮肥的施用量,同时,还要注意微量元素镁不能过多使用,否则也可抑制对钙的吸收;注意及时浇水,防止土壤过干、过湿,或忽干、忽湿。顶烧病发生初期,应及时喷施0.1%硝酸钙或0.1%氯化钙溶液。为预防顶烧病的发生,在生菜结球马铃薯黑胫病

【症状】 主要侵染茎或薯块,从苗期到生育后期均可发病。种薯染病腐烂成粘团状,不发芽,或刚发芽即烂在土中,不能出苗。幼苗染病一般株高15一18cm出现症状,植株矮小,节间短缩,或叶片上卷,褪绿黄化,或腹部变黑,萎蔫而死。横切茎可见三条主要维管束变为褐色。薯块染病始于脐部,呈放射状向髓部扩展,病部黑褐色,横切可见维管束亦呈黑褐色,用手压挤皮肉不分离,湿度大时,薯块变为黑褐色,腐烂发臭,别于青枯病。

病原 Erwinia carotovora subsp.atroseptica(Van Hall)Dye称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马铃薯黑胫亚种,属欧氏杆菌属中造成软腐的一个低温类型。菌体短杆状,单细胞,极少双连,周生鞭毛,具英膜,大小1.3—1.9×0.53—0.6(μm),革兰氏染色阴性,能发酵葡萄糖产出气体,菌落微凸乳白色,边缘齐整圆形,半透明反光,质粘稠。该菌适宜温度10一38℃,最适为25—27℃,高于45℃即失去活力。

【病因】 种薯带菌,土壤一般不带菌;病菌先通过切薯块扩大传染,引起更多种薯发病,再经维管束或髓部进入植株,引起地上部发病。田间病菌还可通过灌溉水、雨水或昆虫传播,经伤口侵入致病,后期病株上的病菌又从地上茎通过甸甸茎传到新长出的块茎上。贮藏期病菌通过病健薯接触经伤口或皮孔侵入使健薯染病。窖内通风不好或湿度大、温度高,利于病情扩展。带菌率高或多雨、低洼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 如抗疫1号、胜利1号、反帝2号、渭会2号、渭会4号和渭薯2号等。(2)选用无病种薯,建立无病留种田,(3)切块用草木灰拌种后立即播种。(4)适时早播,促使早出苗。(5)发现病株及时挖除,特别是留种田更要细心挖除,减少菌源。(6)种薯入窖前要严格挑选,入窖后加强管理,窖温控制在1—4℃,防止窖温过高,湿度过大。

马铃薯雹灾后,可定期喷洒含钙微肥,效果很好。

评论
评论
发 布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内容对您是否有用,请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