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种植技术
-
该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初发病时,叶面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这些粉状物就是该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形态特征:菌丝体表寄生,蔓延于寄主表面在寄主表皮细胞内形成吸器吸收寄主营养。在与菌丝垂直的分生孢子梗端,串生10~20个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 25~30×8~10(um),侵染力持续...阅读详情
-
小麦要实现高产,除了小麦品种和当地适宜的栽培条件外,关键是主推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近期河北小麦栽培的主推技术可以概括为:“两节”――节水节肥栽培、“两晚”――夏玉米晚收、冬小麦晚播、“两密”――小麦窄行种植、玉米增密种植、“两免”――小麦、玉米免耕播种技术、“两机”――玉米机收、机械化秸秆还田、“两防”――小麦病害和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这些栽培技术的措施如下:1.注重培肥地力,普及秸秆还田。土壤有机质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是提高产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的根本途径。2.提倡“两晚”。“两晚”...阅读详情
-
基肥施足小麦基肥是提高麦田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能保证小麦苗期生长对养分的需要,促进早生快发,使麦苗在入冬前长出足够健壮分蘖和强大的根系,并为春后生长打下基础。小麦基肥以农家肥为主,适量配合施用氮、磷、钾化学肥料。基肥的数量应根据产量要求肥料种类、性质、土壤等而定。一般亩施农家肥1000~1500公斤,尿素10公斤,45%复合肥25公斤,在播种前结合整地施入。种肥小麦播种时用适量速效氮、磷肥作种肥,能促进小麦生根发苗,提高分蘖,增加产量,对晚茬麦和基肥不足的麦田有显著的增产效果。施用硫胺作种肥的可增产10%...阅读详情
-
传统小麦栽培,有的将氮肥一次底施,不再追肥;有的底肥占60%~70%,追肥占30%~40%,追肥时间一般在返青期至起身期;还有的在小麦越冬前浇冬水时增加一次追肥。上述施肥比例和时间使氮素肥料重施在小麦生育前期,在高产田中,会造成小麦生育前期群体过大,无效分蘖增多,中期田间郁蔽,倒伏危险增大,后期易早衰,影响产量和品质,氮肥利用效率低。氮肥后移技术将氮素化肥的底肥比例减少到50%,追肥比例增加到50%,土壤肥力高的麦田底肥比例为30%~50%,追肥比例为50%~70%;同时将春季追肥时间后移至拔节期,土壤肥...阅读详情
-
针对几年来小麦冻害、干旱等灾害多发重发的情况,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提出十项栽培生产技术模式,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和农机农艺结合,强化防灾减灾,挖掘增产潜力,提高技术到位率,促进小麦生产稳定发展。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旱茬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包括耕作整地,深松、耕翻或旋耕,耕后耙地镇压,前茬秸秆还田要粉碎2~3遍,撒匀后耕翻入土或旋耕2~3遍,强化浇水造墒或镇压塌实土壤,药剂拌种或种衣剂包衣,努力做到适期、适墒、适量播种,保证播种质量,强化播后镇压等。适用于黄淮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包括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北部...阅读详情
-
小麦灌浆初期是防治小麦蚜虫、预防白粉病、锈病的关键时期,需要喷施杀虫剂和杀菌剂。而此时小麦进入生育后期,根系开始衰老,吸收能力减弱,根系施肥利用率很低,喷施营养元素进行根外追肥是非常必要的。根外追肥可使植株保持适宜的氮、磷、钾营养水平,延长叶片功能期,防止早衰,增强光合作用,提高籽粒产量与品质。因此小麦后期用药、肥、素混合进行“一喷综防”既经济,效果又显著。小麦后期“一喷综防”技术关键是选好对路的杀虫剂、杀菌剂、肥料和激素。在杀虫剂和杀菌剂的选择上,由于防治对象明确,主要针对小麦蚜虫、白粉病的防治,很容易...阅读详情
-
异丙隆用于冬小麦田,一般每公顷纯药推荐用量为750~1200克,折合每亩用75%异丙隆可湿性粉剂66.67~106.66克。每亩用75%异丙隆可湿性粉剂160克,用药量较大,在麦苗较小时可能对麦苗造成不良影响,不要盲目增加用药量。...阅读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