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植技术
-
合理追肥法 在玉米吐丝期,每亩用硝酸铵10千克开沟追施,或者用0.2%~0.3%磷酸二氢钾溶液喷施。如果吐丝期已经推迟,可通过隔行去雄,减少养分消耗,提高叶温,加速生育进程;一般可使吐丝期提早2~3天。 剥皮晒棒法 在玉米灌浆后期、籽粒达到正常大小时,将苞叶剥开,使籽粒外露,促其脱水干燥。这样一般可比正常熟期提前4~5天,比在同一时间直接收获增产6%~15%。 整株晾晒法 如果小麦播期已到,但玉米仍未充分成熟,可将玉米连秆砍下,码在田边或其它空闲处(注意不要堆大堆),待叶片枯干后再掰下果穗干燥脱粒,一般可...阅读详情
-
超甜613玉米是广东省农科院良种苗木繁育中心最近新开发的又一个甜玉米品种,具有明显的杂交优势,整齐度高,长势旺,株高1.8米左右,中早熟,春播约80天,秋播75天。果穗长约25厘米,单穗重500克左右,品质优良,粒色金黄、鲜甜可口、无渣,不秃顶,抗病,抗倒伏,适应性广。亩产1000公斤左右。去年在广东、广西两省试种,农户反映较其它品种更具优势,现将其栽培要点介绍如下。1?土壤选择:选择排灌方便的地块种植,超甜613玉米种植地块周围500米以内不宜种植普通玉米及黑玉米,以防串粉,影响产品品质,或者错开播期1...阅读详情
-
症状特点及危害性玉米粗缩病症状特征是玉米出苗后即可发病,到玉米5~6期才开始出现明显症状,但新生叶片即心叶不易抽出且变小,可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在心叶基部的中脉两侧最初出现透明的虚线斑点,以后逐渐扩展到全叶,并在叶背的中脉上产生长短不一的蜡白色突起。病株叶的特征是色浓绿、宽、短、硬、脆,叶背的叶脉隆起。病株节间明显缩短,严重矮花,叶片密集丛生,成对生状,连同叶片症状,病株似“君子兰”植株。病株根少而短,长度不足健株的1/2,易拔出。根易分叉,丛生状。根茎交界处变褐色,木质化。发病早的病株玉米无产量,发病晚...阅读详情
-
不影响杂交稻种植,是亩产千斤粮、千元钱的粮经型种植好模式。总结近年栽培实践,种好春季甜玉米,应抓好以下几条:一.用良种目前,河南推广种植的甜玉米品种主要有超甜3号、超甜204,也可试种示范东甜206等新品种。这些品种产量高,生育期中等,鲜籽粒含糖量16%以上,鲜食味道好。二.适时播种,培育壮苗一般从3月15日-20日左右开始播种,必须采用尼龙薄膜搭架覆盖育苗。选择土壤疏松,肥力较好,阳光充足的沙壤土地块作苗床,精细整地后,施一遍稀薄人粪肥,按3-5厘米的粒距排好玉米种子,略加镇压,再用细泥盖种,厚约1厘米...阅读详情
-
(1)品种来源:系辽宁省丹东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Mo17自交系为母本,E28自交系为父本育成的杂交种。1987年前后分别通过辽宁、山东等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2)特征特性:株型松散,株高245厘米,穗位高92厘米。穗长20~25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粒数600粒,千粒重285克左右,出子率84%。子粒黄色,马齿型。麦田套种生育期100天。较抗大、小叶斑病,高抗黑粉病,茎秆粗壮,较抗倒伏。不抗青枯病,耐密性差。(3)产量表现:1985~1986年山东省夏玉米杂交种中熟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单产...阅读详情
-
“黑301”是黑龙江省农科院玉米研究中心抗病育种室育成的早熟单交种。1994年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命名为“龙单13号”。增产效果:1991-1992年省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8174.8公斤,比“东农248”增产11.6%,1993年省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7777.1公斤,比“东农248”增产22.1%。特征特性:生育日数113天,活动积温2350-2400℃。幼芽拱土力强,幼苗茁壮。成株高250-260厘米,穗位70-80厘米,株型收敛,清秀。果穗整齐,穗长23-24厘米,穗粗4.8-5.0厘...阅读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