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技术
-
入冬后,气温下降,空气相对湿度低,管理上应以提高畦床温度、控制通风、保暖防寒为中心工作。针对不同菌株采取相应管理措施,中、高温型菌株在10℃以下几乎无望再出菇,此时每日午后结合短暂通风进行喷水,保持菌棒的湿润即可,使之顺利越冬。中温型或中温偏低型的菌株,在冬季不明显的省份仍有出菇希望,可根据气象预报,避开寒流,利用短暂气温回升间隙进行人工调节提高畦温,让其出菇。具体做法是:拆稀或清除顶棚覆盖物,罩紧膜罩,提高畦温,下午短暂通风换气,同时喷水保湿;每采收一批菇后,拉长养菌时间。下霜时空气相对湿度低,但早上不...阅读详情
-
竹荪原始栽培以竹屑为原料,栽培产量低(20―30公斤/亩),从2000年起,全国首创采用谷壳为原料栽培并搭荫棚,亩产量提高到120―150公斤,效益提高4―5倍。从2001年起用大豆遮阳栽培,亩产量为100―150公斤,省去遮荫棚,可节约木材3―5立方米,亩均降低成本600元。2004年示范1000亩成功后在泰宁县大力推广,每年种植面积2000多亩,其中2005年产值达1560万元,经济效益显著。采用大豆遮阳栽培竹荪主要技术措施如下:一、田块选择1.地点要求:排水、浇灌方便的半阴半阳地点。2.土质要求:土...阅读详情
-
多孔菌科卧孔菌属茯苓种,学名Poriacocos(Schw.)Wolf,一年生或多年生真菌。古名茯灵、茯兔。别名松薯、松苓、松柏芋等。以菌核入药。中国已有400多年栽培历史,主产云南、湖北、安徽、河南、广西、广东、福建等省(自治区)。菌核为其菌丝组成的休眠体,呈球形、扁球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块状,表面粗瘤状皱缩,淡灰棕色或棕褐色。鲜时质软,干后变硬。菌核体内靠皮部分淡棕色,内部白色,粉粒状。子实体平伏地产生在菌核表面,形如蜂窝,厚0.3-1cm。初为白色,后变淡棕色,孢子6-11×3.5μ,长椭圆形或近圆柱...阅读详情
-
袋料香菇菌棒保水技术在云和取得突破。菌棒保水材料可望被一种无毒无害的新型绿色材料――保水膜(注:暂名)替代,将改变香菇菌棒保水一直以来采用有残毒的工业石蜡作为保水材料的现状。保水膜先呈液体状,经喷、涂或浸到菌棒上后再风干成膜,能有效地为菌棒保水,而且能自然降解,不会污染环境。该县一批食用菌技术专家通过在云和镇、崇头镇等地菇田多年的反复对比试验,确定这种保水膜的保水性能较好,且利于香菇生长。目前,该县已着手推广应用这一新的菌棒保水技术。...阅读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