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技术
-
菌袋在室内培养期间要翻堆4~5次,第1次在接种后6~7天,以后每隔7~10天翻堆一次。翻袋时认真检查杂菌,及时处理。轻度污染只在菌袋扎口处或褶皱处出现零星点状或丝状的杂菌小菌落,没有蔓延的可用注射针筒吸取75%的酒精50毫升配加36%的甲醛30毫升的混合液,注射受害处,并用手指轻轻按摩表面,使药液浸入杂菌体内,然后用胶布粘住注射口。接种穴污染杂菌侵入接种穴,而菌丝还处于生长阶段,对香菇菌丝生长影响不太大的菌袋,可先用5%~10%的石灰水上清液,后用50%多菌灵溶液抹涂患处,但要避免涂到香菇菌丝。如发现死菌...阅读详情
-
竹荪为名贵食用菌,素有“真菌皇后”之美称。我国人工栽培竹荪始于20世纪70年代,多产于竹源丰富的江南山区。20世纪80年代末期,利用农作物秸秆栽培竹荪获得成功,使北方平原地区人工栽培竹荪成为可能。自2000年以来,以农作物秸秆为栽培原料,探索出竹荪与粮菜间作套种高效栽培技术,经济效益十分显著。1栽培模式竹荪、粮、菜栽培模式和预期收益,见下表1。表1竹荪、粮、菜栽培模式和预期收益作物名称栽培季节栽培面积/平方米产量/kg产值/元小麦10月中旬至次年5月底330300400~450莴笋11月上旬至次年3月下旬...阅读详情
-
密接种:增加椴木的发菌点,发菌点多发菌面积就大,可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菌丝浸透椴木。椴木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主要靠吸收和蒸发水分,干湿交替的水分运动能使椴木内部得到充足的氧气,使菌丝深入椴木吃料,从而加速椴木成熟,减少受杂菌感染的几率。深接种:种穴深则装菌多,有利于增强抗旱力,减少外界温差对种穴底部种块的刺激。种块内菌丝体在温、湿度较恒定的条件下会快速萌发,成活率得到提高。深打穴,增加木材切向的深度,使菌丝吸收到更为充足的养分,产量会大大提高。早接种:低温条件下空气中杂菌孢子密度小且活性低,不易萌发成菌丝体,而...阅读详情
-
竹荪,又名竹笙,是我国名贵山珍。90年代初期福建省古田县首创野外阴棚畦床栽培竹荪成功之后,实现了春季接种,当年夏季收成,生产周期缩短2/3,单产提高10倍。近年来在栽培技术上又有新的突破,采取“免棚生料开放式栽培法“不仅稳产高产、省工省料,降低成本,而且拓宽栽培领域,解决了“菇粮争地“的矛盾。一、原料处理 栽培竹荪的原料来源广泛,各种竹、木、枝桠、碎屑,农作物秸籽,谷壳,山上苇芦等野草,均可利用。生料栽培的原料不需蒸煮杀菌,只要把竹、木原料切碎,晒干,置于水池中浸泡,并加入0.3%-0.5%的石灰,浸泡时...阅读详情
-
地栽香菇是承德市平泉县卧龙镇庙后村食用菌种植大户侯宝仓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一项新技术。该技术的出现,填补了中国北方夏秋高温季节不出鲜品香菇的空白,有很强的推广价值。现将地栽香菇管理技术介绍如下:l、建棚:根据栽种数量的多少,建发菌棚,一般每1万袋占地120平方米,棚里亮度不能过大,否则会影响菌丝的正常生长。2、备料:以1万袋计算,湿粗锯末11吨,细阔叶锯末3立方米,麸皮2吨,糖100千克,石膏100千克等各种物料必须备齐使用。3、装袋:①把粗细锯末、麸皮、石膏充分搅拌均匀,把糖充分融化加入水中。把水均匀...阅读详情
-
接种后将菌袋码在培养室发菌,当菌丝吃料到6厘米宽时进行翻堆,6-8厘米时第2次翻堆。按三角形排开,防止烧筒。1、刺孔增氧:如发现四周菌丝出现萎缩,颜色由白转淡黄,菌皮加厚,此时说明菇筒缺氧,必须进行第一次制孔增氧。在接种口四周制3-4个孔,深1.5-2.0厘米,可促使菌丝正常萌发。待菌丝长满全袋再进行第2次刺孔增氧,在接种孔的两侧和背后部位用1寸铁钉制孔,深2-3厘米。2、发菌过程:发菌45-60天时进行放气,70天再放气1次,90天下地。待全袋一半以上由白色转棕色时开袋出菇。 ...阅读详情
-
扁韧革菌又名轮纹革菌。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非褶菌目、韧革菌科、韧革菌属。此菌是一种木腐性大型真菌,菌盖无柄,呈扁形或半圆形,革质,基部凸起,长宽(2―12)厘米×(2―7)厘米,往往互相连接,有蛋壳色或淡茶褐色绒毛,色渐退变为烟灰色,并出现狭窄、光滑、褐色或淡褐色的同心环带,边缘完整或稍呈瓣状,子实层平滑,浅肉色,在自然界中多生长在阔叶树的腐木上,在食用菌段木栽培中危害香菇、木耳和银耳的段木,与食用菌争夺水分和营养,影响香菇菌丝生长及减少产量。防治方法:发现该菌子实体及时刮除,拿到远离菇场的地方深埋或烧...阅读详情